(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0)
?
简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
赵佳骏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0)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主题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其中不仅融入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对其思想价值取向的一种坚持和提升。因此,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就是在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内在联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关键成果,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毛泽东思想,其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灵活利用马克思主义探究、解决我国问题时总结出的重要理论。二者虽然是在不同时期总结出来的,但是在思想成果与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联系。
一、理论基础的相同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也是应用于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实践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建设有机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下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第二次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即使二者在理论内容、形成历史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列主义。二者在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我国国情,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马列主义的过程中,都是依照马列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来进行的,并在充分遵循其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阵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新内涵后,在不断发展中恰当地融入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原理的坚持,其实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原则的坚持。因此,其理论体系不仅是马列主义与中国时代特征有机整合的产物,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其理论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实践证明,对于当代中国来讲,也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理论风格的继承性
首先,对理论特色的继承。二者都始终坚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有机整合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如,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利用马列主义的立场、方法与观点,对我国革命的对象、性质与动力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正确分析,并制定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革命路线,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将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以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其次,对理论品质的继承。二者都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并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从未表示过自己的理论已经发展到不可超越的巅峰阶段,而是积极地鼓励后人,要始终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不要使其向教条化方向发展。而毛泽东思想就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并在实践发展中运用新的知识与经验来丰富和发展其思想,以此来确保其思想能够始终保持生命力,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特征及实际发展情况有机结合的产物,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并需要我们不断运用改革开放以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体系。
三、方法论的统一性
二者都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及彻底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将这一原则恰当地应用到了中国实际发展研究中,并制定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始终遵循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发展探索相结合的历史课题得到了创造性地解决。另外,二者都将唯物辩证法视为根本方法。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重要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也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的成功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毛泽东利用矛盾与阶级分析法,认真观察和钻研了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结合其矛盾变化,总结出了党的主要任务以及能够科学、顺利完成任务的方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在继承其方法论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矛盾分析法,使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毛泽东在带领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的实践、探索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本文探究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思想正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关键的铺垫作用,而其理论体系也对其思想成果做出了充分的传承与发扬,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蒋国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3):79-83.
[2]陈虹,王永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1):100-1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5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