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060
杨丽筠,行文利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杨丽筠,行文利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摘 要]在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文化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的情况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将之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的新课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理论。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理念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特色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有哪些呢?笔者对此做出了研究。

一、以和为贵,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从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天,他们就等于进入了一个新的人际交往圈。在陌生的校园里,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要求,都会促使其身心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需要他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力。否则,在沉重的压力和复杂的状况面前,他们很容易就会感到诸多不适,出现心理问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与核心。孔子认为“和”既能治家,也可治国。此外,儒家中庸思想对和谐也非常重视,中庸思想看重的是“存养省察内心”,合内外之力,使万物各得其所。儒家认为,实现中庸、和谐的前提条件是“礼”,即个体在言行举止上必须依照社会规范、秩序。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与人为善”“人际之和”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促使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其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必须而有益的。

二、以内省维护身心平衡,帮助大学生促进身心健康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理念和多元思想,给大学生的道德理念带来了直接影响。如今,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性格偏执等问题,极其普遍。在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许多大学生还会产生巨大的紧张感、焦虑感、失落感。社会因素固然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原因,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多的是个人内在因素的结果。慎独自省是儒家最看重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孔子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主张,可见孔子对待自身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儒家“宗圣”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言论,反映了他对个人自省和反思的重视程度。慎独自省,用现在的说法是,个体要学会控制心理情绪,积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行心理调节,最终实现理想型人格。以慎独、自省为标准,要求大学生用“戒、畏、思”等标准要求自己,教导大学生在反省中不但提高独立思考、身心调节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使大学生养成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慎思笃行的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三、尊重细节和积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讨论非常多,在诸子百家中,道家的言论最为智慧和精妙。在道德修养方面,道家的主张是虚静恬淡、淡泊名利。无论是老子“水容万物,以柔克刚”的生存之道,还是庄子“天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守柔处弱的思想,更像是一种很有技巧性的取胜之道。众所周知,水是天下至柔之物,但是,滴水也能穿石,由此可知,守柔不是放弃,而是甘于平静的坚守和执著,是日积月累中的精益求精。将道家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进取智慧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导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方面,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更要从细微处着手,注意细节,坚守原则,注重积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长此以往,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价值。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儒家道家理想人格和道德发展观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相爱相利、严于律己的精神,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以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23.

  [2]鲁力.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16(3):38.

  [3]尹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155.

  [4]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2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5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