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老挝动物谚语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21068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浅析老挝动物谚语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朱黎明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老挝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经过口头传承、言简意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且有着深刻的含义的短句。在古代,可以说老挝人民的衣食住行都依赖动物,与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产生了富含哲理和教育意义,反映老挝优良传统文化的动物谚语。

  老挝;动物谚语;由来;社会内涵;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当然谚语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谚语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能从谚语中了解该国的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甚至风土人情。老挝谚语历史悠久,是老挝人民通过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用简短凝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创作而来,由后人汇编整理传承,并伴随着老挝人世世代代。老挝谚语不仅教会人们知识文化,是非对错,因果报应等,且对老挝社会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透过谚语去研究老挝的社会状况、文化习俗等。

1 老挝动物谚语的由来和重要性

谚语是老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老挝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老挝谚语产生于老挝文字尚未产生之前,以口述的形式流传,直至老挝文字产生之际,老挝学者将老挝谚语收集整理入册并流传至今。如今,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挝谚语成为了老挝民族智慧的象征,文学的无价之宝,并影响着老挝各族世世代代。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伴随着父母、老师教授的谚语,并且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教会了他们分辨是非对错,懂得区分善恶,同时,还教会了他们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因此,谚语对于老挝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仅能够给予人们知识,还培养了老挝人民的优良品质。

  谚语形式简短、朗朗上口;同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内容展示恰到好处,使得记忆简单。因此,老挝谚语比其他文学形式发展更快,也更深入人心。老挝的澜沧王国是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此时,老挝文学发展迅猛。随着国家的发展,其先进的文化也影响了周边的国家;也正因为澜沧王国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使得诗歌和谚语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由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富足加上本国独特的文化,学者们才有机会去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当时的学者通常从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着手,加以各种修辞手法,从侧面来提醒、告诫或教育人们,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老挝谚语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包括:大象、水牛、黄牛、猪、鸡、狗、老虎、蛇等,通常以多种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来反映老挝的社会、文化。

2 动物谚语反映的社会内涵

2.1 国家层面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领导人占主要因素。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领导人才能够带领国家走上富强之路。正如老挝谚语中说到: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不仅仅只是能力,还应具备爱护自己子民和忠于自己国家的精神。下述谚语告诉了我们这句话的重要性。

  

  “继国家大统,且勿选恶虎

  应用象后裔,以承建家园”

  该谚语告诉我们:继承国家大统的人或家族,必须心思缜密、爱民如子、谦逊仁慈,还应有一颗任人唯贤的心;只有拥有这些品德的人才能够带领国家和人民不断地向前进步。

  

  “水凉鱼留,水热鱼匿。”

  该谚语反映了国家的状况,将人民生活比作鱼的生活状况。我们都知道,鱼是一种喜欢待在自然水温中的动物,没有任何一种鱼喜欢待在热水中。该谚语中的“凉”表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而“热”则说明社会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里的“鱼”也就变相指人民群众。这也鲜明地反应了社会现实。如果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爱民如子,人们都愿意去那个国家;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政治混乱,统治者残暴无道,那人人都会有多远躲多远,不愿意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

  

  “鹿吃滇橄榄,卡泽鹿屁股

  泽鹿拉不出,三天兔子亡”

  该谚语反映了社会的压迫剥削。在老挝的旧社会,老挝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底层劳动人民,导致劳动人民遭受严重的损失,人民生活也处于水深火热中。下述谚语反映了老挝封建官僚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封建统治者欺压老百姓(大欺小),国王压榨官吏,官吏压榨村长,村长压榨人民群众。最终受益者或得到利益最多的是高级统治者,而人民群众最终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尸横遍野。

2.2 生活层面

无论什么社会,都有好人和坏人,鱼龙混杂,难分善恶。老挝谚语教导我们:人生而为人,应多行善事,切勿做违法犯罪之事;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同时,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也要谨慎。

  

  “生而为人,理应学习食蟹鹭

  腾飞时刻,才有池鹭般光彩”

  该谚语教导我们:如果要在社会上生存,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要做好事甚至是为他人谋利的事。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会得到其他人的称赞,也能使自己身心愉悦。

  

  “看见象拉屎,别跟着拉”

  该谚语教导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到达和别人一样的地位或高度,不要跟着别人学,否则会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以至于贻笑大方。

  

  “落入鸦群成鸦,落入鹫群成鹫”

  这个谚语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和周边的人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周围的人或环境不同,所造就的人也就不同,如果周围的人都是好人,也许自己也会同化。我们结交的朋友是什么类型的,我们自己就会是什么类型,例如:有的人跟着学习好的人,学习自然就上升了,那是因为受了周边人的影响;有的人长期跟在吸毒者或小偷身边,这个人也很有可能变成吸毒者或小偷。可见,周围的环境和人对人的影响之大。正如中国谚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足动物会失蹄,智者贤人会失言。”

  该谚语教会我们:谚语还教会我们: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没有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正如中国谚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即使我们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不应该放弃,应勇往直前,直面困难,将失败当做经验教训,指导自己不断向前。

3 老挝动物谚语反映的文化内涵

3.1 家庭和民俗观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但能为社会增加人口,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在组成家庭之前,应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伴侣,然后结婚,组建家庭;除此之外,一个家庭中还包含着自己的亲人,在家庭中要有爱情和亲情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就像如下谚语所说一样。

  

  “十肉不如鱼,十个亲戚不如父母”

  通过这个谚语我们知道,尽管身边的亲戚有多爱我们,但是永远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为自己孩子付出的爱远远超过周边的亲戚所给的爱,也许是千倍、万倍,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父母有时候会教育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但那都是为了孩子。这个谚语不仅仅教育孩子要理解父母的爱,还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切莫忘却父母恩。

  

  “爱牛要拴,爱子要打”

  这个谚语告诉我们:想要孩子成器就必须要教育,当然,方法并不只有打一种而已;父母总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孩子也应该体会父母想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

  

  “野鸡,莫要用来当叫魂鸡;

  外人,莫要拿来称兄道弟。”

  这个谚语告诉我们:不要拿外人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比。在老挝,拴线仪式上必用到叫魂所用的鸡,不可或缺。在选择上述用鸡时,不应选用野鸡,因为野鸡和人并不相契,可谓不吉利,老挝人一般选用较为壮实的家养鸡来作为叫魂仪式上需要用的鸡。如同我们人类,应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友爱、团结一心,不应用别人来代替自己的兄弟姐妹。外人在遇到事的时候可以逃避,或是吵架之后就分道扬镳,但是自家兄弟在吵架后或是遇事后都能慢慢坐下来商量,只因为血浓于水。

  

  “看象看尾,看女看娘”

  这个谚语教育男孩在选择自己另一半的时候应先看对方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老挝人相信,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是怎么样,孩子总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勤快,孩子也可能勤快;如果父母懒惰或是品行不好,孩子也有可能懒惰或品行不好。因此,男孩在选自己另一半的时候应该先看看其父母再做决定。

3.2 反映品质

在老挝文化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必备的;礼貌谦逊、慷慨大方、团结友爱也是老挝人的基本素质。

  

  “如能骑象 遮伞成王

  勿忘臣子 追随于象”

  此谚语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我们困难时候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老挝古人喜欢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感谢父母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恩德,当自己过上好日子后一定要记得报恩,不仅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还包括其他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恩情,孩子的这种行为也会让父母骄傲。

  

  “毛毛虫的人生,裸身易被乌鸦啄;

  让自己变成蚕,吐丝来包裹身体”

  告诉老挝妇女要懂得自爱。在老挝的传统文化中,老挝妇女谦逊有礼,温婉大方,道德品质好,除此之外还应懂得“三屋四水”14。因此,老挝妇女应保持老挝传统的美德,不应做像路边的野花一样任意供人采摘之类下流之事。

  

  “晚睡如鸦,早起如鸡”

  这个谚语告诉我们要勤奋。老挝人自古以来都勤奋养家,从不畏惧风雨。无论何时他们都去劳作种田种地。因此,古人就创作了该谚语,以盼后人能够勤奋工作,为使老挝和其他国家一样不断向前发展。

  

  “鸟儿进鸟笼,满是愁和苦

  栖于金窝里,不忘树木恩”

  该谚语充分展现了爱国和思乡之情;无论自己身处何方,但总会时时刻刻想念自己的故乡;尽管自己的故乡并不发达,但也深爱着它,时刻谨记着它,正如中国有句俗语中说到的一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4 结语

上述所叙述的谚语都是关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动物谚语,是人类生活中总结并流传至今的经验教训,反映了人类的思想、社会生活和文化;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老挝的文化。因此,老挝谚语不仅放映老挝的社会和文化,还展现了老挝语的深厚的艺术特征。

  注释

  

  H136;H411

  A

  1003-2177(2017)12-0003-03

  朱黎明(1992—),女,汉族,云南宣威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泰语老挝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