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樱桃成熟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哑姑。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到了离家大约十里远的杨柳小学读书,和小华同桌。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小华邀请我到他家去吃樱桃。于是放学之后,我就跟着小华向着他家走去。他家就在学校附近。
刚刚走到他家坝子边上,我就看见一个十岁左右、身材修长、细眉细眼的姑娘,坐在屋檐下熟练地洗衣服。她一抬头看见我们,就甜蜜地笑了笑,甩了甩手上的水,走进厨房去了。
接着,她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脸水,递到我面前。
我一边接住,一边说:“謝谢你!”
她没有说话,转身走了。
一会儿,厨房里传来柴火爆裂和锅铲快速铲动的声音,还有鸡蛋的香味。
接着,我们围着桌子坐下吃饭,她就坐在我对面。
我望着她,想了想,问道:“咋没看到你去过学校读书?”
她脸红了,没有说话。
小华说:“她是哑巴。”
我顿时感到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一样,半天没有说话。
饭后,小华望着她,指着屋子的东北方,比了一个摘樱桃的动作。她就迅速上楼,提着一个竹篮下来了。
接着,我们走到了他们家后门口的那棵樱桃树下。
这棵樱桃树差不多有他们家的房子那么高,树干有碗口那么粗,上面结满了红彤彤、圆溜溜的樱桃,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就像缀满了一树光彩夺目的宝石。
小华望着我说:“我不会爬树——你会不会?”
我说:“会!”说罢脱掉鞋子,挽起袖子。
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爬过树——我想表现一下我的本事。
我双手抱着树干,使劲儿地往上爬,却怎么也爬不上去,顿时感到脸发烧了。
她走到我面前,睁大眼睛,双手比画着,身体扭动着,然后又指着樱桃树。
我点了点头,按照她的方法又爬了一次,果然爬上去了两步。可是,爬到树子中间就爬不上去,只好滑下来站在旁边歇气。
她把竹篮递给我后,脱掉鞋子,挽起袖子,双手抱住树干,双脚往上一提,夹住树干轻轻一蹬,双手同时轻轻往上一移,整个人就一纵一纵地爬上去了,就像一只青蛙在水里游泳一样。一眨眼,她已爬到树杈上面,坐在那里笑着望着我们。
小华把竹竿的末梢伸到我面前,叫我把竹篮的提手挂在竹杈上,然后举起竹竿,把竹篮递到她手里。
她接过竹篮,放在树杈上,开始摘樱桃。
很快,竹篮里就装满了樱桃。
小华又从家里拿来一根棕绳,把棕绳放在竹杈上,举起竹竿递到她手里。
她接过绳子,系在竹篮的提手中间,然后把竹篮慢慢地放下来……放到我们头顶上时,我们赶紧双手接住。
我们等她从树上溜下来,就一起回屋洗手,端出几根板凳,坐在她家门口的坝子里吃樱桃。
她一边吃,一边把最大最红的樱桃挑出,递给我。我一颗还没吃完,她又把另一颗递过来了。而她自己,专拣又小又青的吃。
这时,明媚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凉爽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门口那棵樱桃树上的喜鹊吱吱喳喳地叫着,我感到开心极了。
2
吃够了樱桃,我和小华就从屋里抬出一张条桌,放在我们坐的板凳前面,然后把书包拿出来准备做作业。
当我从书包里拿出那个塑料文具盒时,她的眼睛顿时亮了一下。
那个文具盒是那年三月,我的父亲到地区开会时给我买的。文具盒上印着这样一幅图画:两个戴着红领巾、扎着蝴蝶结的小女孩,在操场上跳绳;操场旁边,盛开着几朵美丽的鲜花;鲜花上面,飞翔着两只可爱的蜜蜂。我每次从书包里拿出这个文具盒时,都会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那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我们那个地方依然很穷,同学们用的文具盒都是家长用竹筒做的。一些同学甚至没有鞋子,寒冬腊月也光着脚板上学。
她也从屋里提出一个小书包,坐在我旁边,掏出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和作业簿,从笔筒里取出一小截铅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字。
她写一会儿字,又看一眼我的文具盒。
我感觉,她很喜欢这个文具盒。
我想把这个文具盒送给她,可又怕我的爸爸妈妈骂我,又有点儿舍不得。这毕竟是我用过的第一个塑料文具盒呀,是来自遥远的地区的呀!
这时,她的妈妈扛着锄头回家了。
她的妈妈放下锄头,就坐在门口对我说:“小莲两岁时就想读书;小华进了学校读书以后,她就经常跑到学校,站在外面听他们读书。小华放学回家后,她经常拿他的书读,捡包面条的纸写字。她满了七岁进学校读书以后,特别用心,成绩也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喜欢。哪个晓得,前年,她发高烧,打链霉素……”说到这里,她的妈妈的眼睛湿润了。
小莲看了一眼她的妈妈,眼里也闪动着晶莹的泪珠。
她的妈妈接着说:“小莲退学以后,仍然想着读书。上午,经常站在坝子边上望着学校;下午,小华回家做作业时,经常拿出本子写字。”
我决定把文具盒送给小莲。
做完作业,我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全部取出来,轻轻关上,最后仔细看了一眼,然后递到小莲面前:“妹妹,送给你!”
顿时,小莲眼睛睁得大大的,低头看了一阵我手里的文具盒,又抬头看着我,没有伸手去接。
她的妈妈急忙说:“不要给她——她又没有读书。”
我说:“她虽然没有去学校读书,但她心里想读书,她用得着。”
她的妈妈说:“那么贵的东西,你留着自己用。”
我说:“我还有一个。”说罢又把文具盒递到她面前,用眼神告诉她说:“拿着,我是真心送给你的!”
小莲又低头看了一阵文具盒,扭头看了一眼她妈妈的脸,然后看着我,想了想,伸出双手,从我手里接过文具盒,紧紧地抱在胸前。
我笑了。
小莲也甜甜地笑了,脸上现出一对深深的酒窝,嘴里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
我收起课本和作业簿,装进书包,说:“表叔娘,我这次来你们家,饭也吃了,樱桃也吃了,我想回家了。”
小莲的妈妈说:“你等一下!”说罢进了房间。
小莲马上放下文具盒,从屋里拿出一个搪瓷缸,拉着他的哥哥走了。
过了一会儿,小莲的妈妈从房间里提着一竹篼鸡蛋出来,放在桌子上说:“你等一等,坐嘛。”
我又坐下。
她坐下后,说:“都怪我没有文化,不晓得打链霉素会把人打哑!”
我叹了一口气。
这时,小莲端着满满一搪瓷缸又大又红的樱桃,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递给我。
小莲的妈妈也站起来,把那一竹篼鸡蛋递到我面前,说:“这几个鸡蛋,请你带给你的妈妈。”
我确实喜欢吃鸡蛋,但我晓得鸡蛋是我们那个年代非常珍贵的东西,况且小莲从小没了爸爸,家里太困难了,我实在不忍心要,就说:“表叔娘,樱桃我要,鸡蛋我绝对不要!”
小莲的妈妈说:“你不要我们的鸡蛋,我们也不好要你的文具盒。”
我说:“你们如果要我收下鸡蛋,我以后就不好意思再来你们家吃樱桃了!”
小莲的妈妈说:“那样咋个好哇!”
我说:“我们一家人最喜欢吃樱桃了,谢谢你们了!”说罢,从小莲手里接过樱桃,辞别了他们,离开了他们家。
我走了很远,转身一看,小莲仍然站在她家门口的坝子边上把我望着。
我回到家,碰巧父亲也刚从县城回家,我们一家人就坐在门口吃樱桃。
父亲和母亲一边吃樱桃,一边说:“这樱桃太好吃了。”,“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樱桃!”
接着,他们发现我又在用以前父亲给我做的那个笔筒,就问我那个文具盒是不是被偷了。我低下头,想了想,小声说:“我把它送给小华的妹妹了——她很喜欢读书,也很喜欢我的那个文具盒。她是一个哑巴……”
可没想到,他们竟然没有骂我,也没有一点儿责怪我的表情。
以后,小莲经常来学校找小华。见到我时,总是甜甜地笑。
那年秋天,我考上中学。以后,我就没有见到小莲了。
3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我听说小莲结婚了,后来又听说小莲的老公上山砍柴摔死了,再后来,听说小莲嫁到山那边的李花村去了。
我打算去那里看望她。我开始上网自学手语。
一个樱桃上市的日子,我走在街上,望着一篮篮红彤彤的樱桃,想起了小莲。于是,那个周末,我上了一辆开往李花村的面包车。
一个小时后,我走进了小莲住的那个村子。那里,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桃树、李树和樱桃树,树上挂满了果实,空气里荡漾着阵阵果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我一边走,一边打听,最后,走到了一幢两层的贴着白色瓷砖的楼房旁边,那里停着一辆卡车。小莲正熟练地用手语和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人交谈。另外两个妇女,正在满头大汗地把一筐筐樱桃抬到板秤上面称,然后抬到车上轻轻地放下。一个长得像小莲小时候模样的姑娘站在她旁边,一只手端着笔记本,一只手握着中性笔敏捷地记。
卡车开走后,我才走到小莲面前。
小莲看见我,眼睛顿时睁得大大的,似乎不认识我,又似乎不相信我会出现在这里。
接着,她用手语问我:“你来这里做啥?”
我用手语回答:“今天星期六,我来看你呀!”
小莲笑了,然后叫那个姑娘去给我端板凳。
我说:“我没想到,你在种樱桃——我就是因为看见街上卖的樱桃,想起当年你摘樱桃给我吃的情景,才来看你。”
小莲甜甜地笑了,露出一口洁白整齐、闪着光泽的牙齿,脸上现出那对又深又圆的酒窝。
我指着那个姑娘问她:“她是你女儿吧?”
小莲笑着点了点头。
这时,她的女儿端出两根板凳,放在坝子里。
我告诉小莲:“你知道你小时候长得像啥样子吗?看看你女儿就知道了。”
小莲看着她的女儿,甜甜地笑。接着,叫她女儿去摘樱桃,然后和我一起走进她家的坝子里坐下。
我问:“你爱人呢?”
她说:“上山放羊去了。”
我问:“你女儿读几年级,成绩咋样?”
她说:“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成绩还可以。”
我开心地笑了,说:“我为你有这么一个幸福的家庭感到高兴。”
她说:“我几乎每天都要看书和写字。大前年买了电脑之后,每天都要上网学习。”
我说:“你真不简单,我真佩服你!”
她笑了笑说:“你不是说‘学习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吗?”
我惊讶地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
她说:“我进了你的微博,看了你的议论——你的微博用的是你的真名。”
我笑了笑说:“那是别人说的,我引用的。”
她说:“我结婚的时候,从后家只带走了一件东西,你猜,那是什么东西?”
我想了想说:“你们家的祖传首饰?”
她摇了摇头。
我又想了想,说:“书?”
她笑了笑,仍然摇了摇头。
这时,她的女儿端着一碗樱桃从外面走进来,放在我们面前的小板凳上。小莲掏出钥匙递给她的女儿,叫她把箱子里的那个小木箱给她拿来。
接着,小莲把板凳移到我的旁边,仍然像当年那樣,把最大最红的樱桃一颗一颗地挑出,递给我。
这樱桃,仍然那么香甜。
不一会儿,小莲女儿拿着一个小木箱出来,递给小莲。她接过之后打开,掏出一个红布包着的东西,然后一层又一层地把红布剥开,最后,露出了那个文具盒。
责任编辑 张 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