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万民伞(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 热度: 12925
秦德龙

  张联纬领受了朝廷指令,千里迢迢到甘肃礼县上任。他曾是左宗棠麾下的幕僚,因在陇县造福一方,而被派往礼县出任知县。

  到任后,他细心体察民情,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礼县的老百姓,无论贫富,几乎家家都存放着灵柩。

  “这是本地的风俗吗?”张联纬问。

  “回大人,埋不起哩。”一个黑衣农人说。

  张联纬越发糊涂了,家里死了人都埋不起,百姓这么穷啊?

  黑衣农人告诉他,礼县的税赋很重,埋一次人要交十两纹银。一般人家自是埋不起了。就是有钱人家,也都将死去的亲属集中起来埋葬,为的是省些银两。

  张联纬沉思不语。

  夜里,张联纬辗转反侧,不能成寐。活人活得起,死人就死不起吗?想了一夜,终于有了一个办法。

  清早,他传唤师爷过来,起草了一则告示。告示张贴在县衙门口,百姓都看到了:凡是即刻埋葬灵柩的,丧葬税由十两纹银降为五两。

  告示一出,大户人家争相出殡,月余不息。

  张联纬又命师爷贴出第二则告示:丧葬税降为一两纹银。

  中等人家心中暗喜,很快就出殡完毕了。

  剩下的就是那些家徒四壁的赤贫人家了。他们实在是埋不起死去的亲人,一两纹银都拿不出。

  张联纬又命师爷贴出了第三则告示:凡是礼县百姓,家有灵柩的,一概出殡,免除丧葬税。

  礼县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张联纬再下乡私访时,已见不到百姓家中存放灵柩了。

  礼县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民间纠纷颇多。张联纬将各方头人请入衙门,晓之以理:“穷则思乱。礼县为什么穷?穷在水荒。”他指着县衙的告示说:“打一眼水井,出水后补纹银五两;在水源周围垦荒一亩,补钱一文;增加一头牛、一匹马、三只羊,补两文;植树十株补五文……这些都是收取的那些丧葬税银。”

  头人们听了都很高兴。大家也都明白,富可安民、富在社稷的道理。

  一眼眼水井打起来了。

  人和畜吃水的问题解决了,民族矛盾化解了。

  转眼,到了快过年的时候。

  腊月二十八这天,张联纬又下乡微服私访了。张联纬看到,家家户户的房檐下,挂着金色的玉米和成串的红辣椒。一高兴,他随手将装有二十两纹银的褡裢扔在了路上。

  第二天早上,有人把他丢失的褡裢送到了县衙。张联纬一看,竟是与他答过话的黑衣农人。

  “天赐你的财富,就是你的了。拿走吧!”

  “回大人,万不可!过去,我们缺吃少穿;现在,大圈满来小囤流,吃喝不用愁!丢钱的人等着过年呢,一定很着急!我怎么能据为己有呢?”

  张联纬颔首笑了。

  这一夜,不善饮酒的张联纬喝了很多酒,一醉方休了。他睡得很香,很沉,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在年夜的鞭炮声中,张联纬驾鹤西去了。

  为了纪念他,礼县百姓在县衙的左前方,修了一座万民伞,树了德政碑。

  天官阳城

  阳城被贬为湖南道州刺史,撵出了京城。这也好,阳城是唐德宗时期的进士,本来就不想做官。当初,若不是唐德宗亲自动员,他是不会为皇帝出任谏议大夫的。谏议大夫就是专门给朝廷提意见的官员。阳城书生气十足,提意见居然提到了皇帝宠幸的要员身上,且言辞激烈。皇帝的心也是肉长的,也是气不得的。皇帝一生气,就把阳城给贬了。

  来到道州后,自然要遍访民间,体察民情。很快,阳城就发现这里有一种奇特的贡品。奇就奇在它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养在罐子里的儿童。儿童虽然被养在罐子里,却能言善辩,机警过人,俗称“矮奴”。自是有人调教。

  “天下竟有这等怪事!”阳城极为愤怒。

  经过进一步侦探,阳城得知,“矮奴”作为道州贡品,由来已久。这种奇特的贡品,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代。隋炀帝什么都爱玩,特别赏悦精灵古怪的人。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侏儒,伶牙俐齿,插科打诨,十分搞笑。此侏儒名唤王义,也是个秀才。隋炀帝大喜,将王义收在身边,听他说笑,解闷子,逗乐子。得了这样的宝贝,隋炀帝十分开心。问王义是哪里人?王义答永阳人,也就是道州一带的人了。

  隋炀帝喜好道州的“矮奴”,下面的人就开始在道州广为搜罗,以敬献皇帝,让皇帝高兴。久而久之,道州“矮奴”竟成为道州的特产,专门向朝廷进贡。其实,道州也并非遍地矮人。一些丧尽天良的官员,捉一些儿童过来,放入瓦罐里养着。平日,只让“矮奴”露出脑袋吃喝,进贡时才破罐而出。

  弄清了原委,阳城要向皇帝进言了。他要废除道州“矮奴”,还道州以清白。

  有人劝他说:“刺史大人,道州贡品的规矩,还是不要破坏的好。您想想,您本来是皇帝身邊的大臣,就因为您仗义执言,得罪了小人,才被发落到道州的啊。”

  “只要我当一天道州刺史,就不允许再向朝廷进贡矮奴!”

  阳城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他上书朝廷,要皇帝倾听民间的呼声,所谓的道州“矮奴”,根本就是以讹传讹。就算道州有身材矮小的老百姓,那也是矮民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矮奴”!

  接到阳城的奏折,唐德宗动了恻隐之心。说实话,撵走了谏议大夫阳城,皇帝曾在心里后悔过。他知道,阳城敢于直言,是为他好,是为了朝廷的兴盛。大概,是为了还阳城一个公道吧,唐德宗遂下旨道州,停止进贡“矮奴”。

  道州就这样绝了“矮奴”。

  道州百姓无不崇敬阳城。是阳城解救了百姓的苦难,无论身材怎样矮小,再也不用惧怕被送到朝廷了。有小孩子的人家,更是拍手称快,不再担心小孩子被官兵捉去,养到瓦罐里敬献给朝廷了。

  阳城捻着胡须微笑,再也没有什么比百姓的安乐而值得他欢颜了。

  道州百姓将阳城奉为福星。后人将他塑造成天官模样,一身官束,一派和颜。

  以后,凡来道州做官的人,都要到阳城的塑像前拜一拜,祈求他保佑平安。

  阳城总要托梦给这些官员:百姓从来就不矮,任何将百姓矮化为奴的人,才是真正的矮奴。

  责任编辑 造 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