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半部《论语》真能治天下吗?

时间:2007/12/24 作者: 朝望 热度: 78522

  记得在戏词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下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细细品位会发现民间百姓的总结是最有真理性,有多少统治者能有平民百姓最明白的彻底?
  
  文官如何执笔才能安天下呢?在北宋建立初年时期的赵普在经历了建国艰难之后开始了治国安天下的治理,据说赵普在上朝时总是从箱子里翻出来一本书,后来家人在他死后的衣柜里发现了他经常放在衣服里的《论语》二十篇,于是就有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宋史》中有关于《赵普传》的记载如下: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其实《论语》只是对于孔子的言论以及教育理论的记载,就其孔子来说在春秋年代来讲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他当年的景况就犹如北大教授李零先生描述的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一个政治上处处失意的人能如何有好的治国方针策略?所以孔子倡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理解成对于排斥他的人的一种无奈的礼仪上呼喊,孔子周游四国的时候所到之处都是冷眼相待,诸侯们由于利益主义的驱使,由此在举止上没有了教养并且态度上粗暴,而修养极深的孔子不可能直白地高呼诸侯善待自己,只有温文而雅地喊出了自己无奈的心声,因此《论语》中的许多语言都是“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的争霸行为而恢复周朝的礼仪)为中心,因此到了宋朝建国时期也只是建立礼仪行为,不可能用《论语》的核心“仁”来建立国家。
  
  其实如果是读了《论语》的人都会感到,孔子的语录中许多倡导了“仁”的核心。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频繁,社会秩序混乱,礼仪和修养降低,这些都违背了繁盛时期西周社会制度的正常生活。天下大乱的时期,也是具有古道热肠、关心百姓的孔子最痛苦的时期,于是他总是以教育为前提而温和的方式对待争霸者,用一种极其孱弱的余声环绕着华夏大地,但是这种声音在伦理道德沦丧到几乎到了最后底线时只能是变成了呻吟。孔子的建议没有实施过,也没有真正参与政治策略制定如何能有好的方针?我就疑惑他的《论语》能如何治天下?
  
  世界上有两样事情没有实验的可能,那就是改革和战争。
  
  许多政治家在建国和改革时期都要寻找一些对自己统治有利的理论作为主导思想,首先要安定社会秩序,赵匡胤和赵普这些统治者在总结以往的朝代中经验和教训时,也向往着质朴的大汉王朝和唐朝的开元盛世,因此为了能稳固自己刚刚建立的宋朝天下,以百姓多年来秉承的儒家“忠孝”思想为指导,来稳固自己的江山。
  
  赵普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寻找一种合理的理论来稳定天下的百姓,而多年来儒家思想在群众的基础是其他思想无法所取代。在汉武帝时代确立,到了诸葛亮时期发扬光大了,加上儒家“忠孝”思想也是赵匡胤所需要宣扬内容。因为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由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因此赵匡胤需要来对于乱时思想纠正,来避免他的部下“黄袍加身”。因此这样推断的话,我的感觉是赵普为了在思想上统一,由此用一种假象来提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口号。
  
  注释:在讲课时由于和学生讨论《论语》由此写下了这篇感想!希望大家指正批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