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的高度近六十米,王勃的高度呢?应该是二十九座滕王阁那么高。我说的不是身高。滕王阁重修了二十九次,每重修一次,王勃的影响力增加一次。江南三大名楼中滕王阁重修次数最多。
修建滕王阁的是李元婴,让滕王阁名垂千古的是王勃。
李元婴主修过三座滕王阁。唐贞观十三年,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在滕州修筑第一座滕王阁。唐永徽四年,李元婴调任洪州,修了第二座滕王阁。洪州即南昌。大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李元婴由寿州调任隆州,修了第三座滕王阁。隆州即阆中。
至今只有第二座和第三座,第一座倾圮后没再重建。没再重建的原因是没有名人诗文。南昌滕王阁一再重建,和王勃《滕王阁序》绝对有关。阆中滕王阁一直维修保护,因为有杜甫的诗。杜甫写阆中滕王阁的诗远不如王勃《滕王阁序》有名,世人说起滕王阁,大多专指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的重要性,用尽天下语言认证和赞美都不为过。千余年来,这种赞美从未断绝,进入现代社会不但有诗文,还有图像和视频,千年万年之后,肯定会出现今人没见过的技术和手段,给滕王阁加彩。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寂寂无名的后来者,同时作为一个中年人、一个青年的父亲,我感兴趣的是二十多岁的王勃登高望远、心情舒畅后的牢愁满腹。“识盈虚之有数”。既然知道万事万物的消长兴衰自有定数,对命运不公却又耿耿于怀,这是为何?
据说,王勃从人生巅峰跌入低谷和两件事有关,一是写《斗鸡檄》得罪了皇帝,二是杀官奴犯了王法。
王勃十六岁进士及第,授七品朝散郎,成为朝中最年少的官员。撰《乾元殿颂》,唐高宗读后惊叹为奇才。文名由此海内皆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坐直升飞机一般到达人生顶点。
当上朝散郎,算是进入体制内。经主考官介绍,到沛王府任修撰,陪太子读书,相当于沛王府大秘。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为沛王的鸡写了《斗鸡檄》,以讨伐英王的鸡。有人说他可不写,但作为沛王府大秘,不得不写。亦有人说他为了讨好沛王而写。还有人说他生性跳脱按捺不住才华,技痒难耐,非写不可。在下赞成最后一种说法。王勃虽然是沛王御用文人,但两人年纪相当,性情相投,写此文纯属凑趣,好玩。
这事发生在写作“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后。老朋友远走他乡,写诗相送在当时很时髦,但王勃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心情何等豪迈,心胸何等旷达。用不着讨好谁。李贤是武则天第二个儿子,史载其容貌俊秀,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这样一个人,知道王勃有意讨好自己,怕也不会高兴到哪里去。沛王李贤的命运比王勃更惨,他被亲妈武则天猜忌,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亲妈主政后,让酷吏逼令他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李治读了《斗鸡檄》大怒。有人说皇帝从中看到的是硝烟弥漫、蠢蠢欲动的人心难测,同时感觉王勃讥讽皇族内部兄弟阋墙事件。到底哪些句子戳痛了皇帝其实很难说。皇帝骂王勃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
皇帝痛恨这篇檄文,但他并没把痛恨的原因明朗说出来。交构之渐,互相构陷,互相攻击,这没道理。斗鸡是当时朝野都喜欢的娱乐节目,何以李贤、李哲不能玩,他们平时又不是没玩过。平时玩都没问题,王勃写《斗鸡檄》就有问题。显然,事情不在斗鸡,而是檄文本身。文章的基调让皇帝不爽,如果非要从中找出让他最不爽的句子,且让我以凡人之心度天子之腹,觉得应该是最后一句: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把没有尽力战斗的鸡立即拉出斩首,胆小怕事比母鸡还懦弱的公鸡格杀勿论,战场上投降认输的一个不留,不能像对待其他家畜那样可怜它们,它们的存在是家族的耻辱,是败类,牛刀才是他们的归宿。
朝廷对文武百官,不正是这样?王勃点穿了朝廷的残忍。王勃不去点穿,明眼人也当知道。但对于朝廷,他做得,你说不得。
王勃有才又爱写,不在这里撞枪口,也会在别处撞枪口,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时至今日,类似的事不是一直在发生?非唯朝廷,单位、公司、家庭,做得说不得的事情从未绝迹,因为它不可能绝迹。
王勃杀官奴,是被赶出沛王府后的事。离开沛王府后游览巴山蜀水,不知道是不是去投奔杜少府。回到长安后,补了个虢州参军的缺。虢州在西周时为虢国,今天有三个与虢州相关的地名。北虢,今三门峡市平陆县。东虢,今郑州下辖荥阳市。西虢,今宝鸡陈仓区虢镇。参军即幕僚。和几年前当大秘相差无几。
王勃就任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事,逃亡途中,王勃先是将他隐藏起来予以保护,后来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杀了曹达。这是多少有些矛盾的做法。实际情况已无法考证。据《唐书》所载,主要原因还是王勃恃才傲物,被同僚嫉恨设计陷害。以王勃的性格,当是敢于斗争的,但他不知道如何斗争。恰如《斗鸡檄》中所写: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你那连续扑打纵横跳跃的气势,哪会自断其尾逃避战斗?不玩阴的,硬碰硬死磕到底,就要做公鸡中的战斗鸡。
官奴是在贵族或官府干活的人,朝廷统一管理。官奴有两种来源,一是被处死官员的亲属,二是平民百姓。他们没有身份,不用交人头税。
没经过机构审查就把人家杀死,这当然有罪。曹达到底犯了什么罪?王勃为什么一开始要帮他?是受人之托,还是出于同情?现在只能瞎猜。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是王勃杀的,亲自动手还是叫其他人动手不得而知。王勃这是犯下死罪,遇大赦免死。后来王勃渡南海坠水而卒,确实可惜,但也不能不说,其中暗藏因果。王勃在虢州任参军时,父亲王福峙在雍州任司功参军,相当于政府办副厅级干部。王勃私杀官奴,王福峙从雍州贬到交趾去做县令,从副厅降到正处。王勃遇赦后,千里迢迢去看望父亲,思念在其次,主要当面悔罪道歉,向父亲说对不起。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不杀官奴,父亲不去交趾,父亲不去交趾,王勃不会渡南海。这就是因果。
王勃的父亲可是个好父亲,从小对儿子们采取的是鼓励和夸奖,有人来就把儿子们的诗文拿给客人看。朋友们嘲笑他“誉儿癖”。王勃的哥哥和弟弟都考中进士,激励教育可见成效卓著。在中国,“誉儿癖”极其稀有。这种教育方式今天已经得到承认,但仍未推广开来。中国人习惯的是灌输和施压。
《旧唐书》记载,王勃死时二十六岁。《新唐书》则说二十九岁。
沛王李贤被逼自杀死在二十九岁上。若依《新唐书》说,莫非前定?也有资料说死时二十七,二十八。这不重要。
后人谈论王勃及《滕王阁序》,常会来上这么一句:因仕途无望,在滕王阁奋笔疾书,尽情挥洒才华,倾吐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懑。甚至说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是为了行文方便吧?或者写作的习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毕竟杀了人,即便是一种过失,也应该承担过失的责任。给人感觉,他要不是“积压多年的愤懑”,不一定能写出这篇千古名作。
其实王勃很擅长写这类文章。“蜚鸿集野,瞻乌鲜投足之因;青犊啸风,群鹿无择音之所。”“鹤筌飞奏,想丹驾于琼山;鲍俎捐芳,齿元冠于宝序。”“袭九空而宁庶物,划千里而统诸侯。”“拖虹梁而四注,星汉亏于上荣。”这些句子看上去是不是眼熟?
这是王勃《乾元殿颂序》中的句子。就是被高宗皇帝大赞“大唐之奇才”那篇文章。不同的是,写此文是纯粹的歌颂,而写《滕王阁序》已经历了人间沧桑,两者味道完全不同。读完《斗鸡檄》,高宗骂他是歪才。读完《滕王阁序》,高宗说他是罕世之才。只有最后一个评价才是发自内心。前者被歌颂,把皇帝一家夸了个遍,心里当然爽,夸他大唐奇才有夹带私货之嫌。杨炯读了颇感身体不适,忍不住吐槽: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如果没写过《乾元殿颂序》,杨炯当不至于说这么刻薄的话。对了,杨炯的诗文被人记住的极少,这一句却让后来人不时提起,并“议者谓然”。
无论如何,是王勃写了《滕王阁序》,不是别人。韩愈称读之可以忘忧。韩老可是高举反骈大旗的急先锋。王勃不但有《滕王阁序》,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等脍炙人口的诗作。可见,平均水准有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代表作,要有拳头产品。文学史上,古代现代,没有代表作只有文名者不少。杨炯的拳头产品是冲破上官体,引领新的诗风,而没有特别能让人记住的句子。排在第四位的骆宾王,凭“红掌拨清波”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就收获老老少少大批粉丝。
有代表作的人故事多。《王勃传》说王勃写作有个习惯,什么也不想,磨墨数升,然后喝酒,喝饱了蒙着被子睡,睡够了醒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字不改。写作《滕王阁序》时在九月九日,相当于现在国庆节前后。南昌的九月九日,应该还很热吧,蒙着被子会不会蒙出一身汗来。何况阎都督已摆好宴席,不可能等他喝够睡够了再写。阎都督本意让女婿写,假装叫大家写,众人推辞,“莫敢当”。王勃不吃这一套,“沆然不辞”。在沛王府当过大秘,见过世面,又有才,哪会假意谦虚。
还有故事说,阎都督欣赏完《滕王阁序》,留王勃喝酒,怒赞《滕王阁序》写得好,“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哪知他女婿说这是旧文,并不是新作,王勃有抄袭之嫌。说罢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背诵一遍。王勃不急,反问可知序文后面有没有诗。阎都督女婿说没有。王勃挥毫写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八句。抽了阎都督女婿八个耳光。
自古文人相轻不足为奇,但这个故事明显是有意贬低都督女婿,抬高王勃才华。还好阎都督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好官,虽有私心,却知道《滕王阁序》的厉害,“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
王勃影响力确实大,连小说家冯梦龙也来凑趣,写下《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不过,小说前半部分让人大跌眼镜。
王勃舟至马当,忽然风涛乱滚,碧波际天,云阴罩野,水响翻空。那船将次倾覆,满船的人尽皆恐惧,虔诚祷告江神,许愿保护。唯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舟人怪异,问道:“满船之人,死在须臾,今郎君全无惧色,却是为何?”王勃笑道:“我命在天,岂在龙神!”舟人大惊道:“郎君勿出此言!”王勃道:“我当救此数人之命。”道罢,遂取纸笔,吟诗一首,掷于水中。须臾云收雾散,风浪俱息。其诗曰:“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
此时满船人相贺道:“郎君奇才,能动江神,乃得获安,不然,诸人皆不免水厄。”王勃道:“生死在天,有何可避!”
明知王勃溺水而亡,说他能动江神,怎么也感觉有点讽刺。小说结尾说王勃并没淹死,而是应邀当神仙去了蓬莱。毕竟牵强。小说最成功处,是阎都督认识王勃的心理描写,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在滕王阁听人讲解王勃故事,把小说当成真事,最能抓住听众的也是这一段。冯梦龙对《滕王阁序》的传播功不可没。
前些年有个影视剧叫《王勃之死》,片中,王勃有个红颜知己叫落霞,忘年交秋水翁是个渔翁。两个人的名字来源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还不是最扯的,最扯的是被王勃杀掉的官奴曹达有个妻子,为夫报仇倒也罢了,她还是个武林高手,发誓即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杀死王勃,以解杀夫之恨。而王勃之所以写《滕王阁序》,是为了用阎都督的赏银来给落霞治病。而王勃为了敲诈阎都督,最后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故意把空字留白不写,都督派人追上他后,他在都督仆人的手心写了个空字,弄出一字值千金的故事来。
不管老故事新故事,最多的桥段是可怜的人就要死了却没钱医治,这时必有一个人物出现,历尽千辛万苦赚钱来治病。底层叙事,这类情节尤其多。那些去做自己不能胜任,甚至卖身的事情的人,家里不是有个卧床多年的父亲,就是有个年幼却患了绝症的弟弟。
王勃放言:“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读这文字不是一样能让人感动吗?
可见感动人的文章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生病的谁谁,而是胸怀。
第一次去南昌,想去滕王阁,当地朋友阻止,“有什么好看嘛,就那么一栋楼,还是前几年重建的。”再次来南昌,终于登上这千古名楼。即便它是一九八九年重建,也值得登临游览。站在滕王阁上遥想王勃当年,和坐在家里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与滕王阁有关的还有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汤显祖等文化名人。夏天的南昌那么热,即便什么也不想,背不出几句《滕王阁序》,站在背阴的回廊上吹吹风,也好啊。
滕王阁上,我最喜欢的是“江山入座”这块牌匾。气吞山河。江山入座,不是因为站在滕王阁上,而是站在已逾千年的《滕王阁序》上。王勃短短的一生做到了让江山入座,怎不令人敬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