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养老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不是一本书或者一个报告就能够马上解决的。
彭晓玲深入乡村,走访了许多空巢老人,并挑选了这些空巢故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来成书:八个省,八个章节,藉由空巢老人而联系起来的各个独立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位或多位主人公的人生故事,最终是同样的结局——空巢。
为了采访到详实的材料,彭晓玲历时两年时间,走访了江西、湖北、河北、四川、甘肃等八个省市十三县的乡村,她采访了七十多位空巢老人的故事,最终集结成这么一本厚重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以二十八万余字的篇幅,将四十八位空巢老人的悲喜命运展现在人们眼前。见一斑可窥全豹,两亿老人的晚年生活,便由此呈现,同时呈现的还有血有泪,有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痛点和难点。有的老人生了六个孩子,也不缺钱花,却活得无比委屈,比如《川榆行:年老就是可怕的病》,当我读到善良勤劳的老人被无耻的小儿子轰赶,被小儿媳无理痛骂时,心里何止是悲凉和愤怒,却又能怎么样呢?《空巢》不少故事都能人让读到脊梁发冷发痛。
人们在少年时只有梦想,在青年时只有追求,在中年时只有责任,多少年光阴,一路奔波,一路辛劳,然后突然一天脑洞大开,明明白白地意识到,在少年时我们求学,在青年时离开父母并开始养育孩子,在中年时孩子也外出求学了。说得动听点,忙了这么久终于清闲了,说得悲凉点,是奉献了这么久却突然孤独了。是的,看看身边,多少人还没有跨入老年,可大都就已经空巢,就已经开始孤独。可他们多少还有事业,还有朋友,还有健康,还有爱好,那些贫苦无依的空巢老人们,他们一无所有,他们能指望谁呢?
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间,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可是为什么本该拥有幸福晚年生活的老人们却只能面对无奈的空巢命运,面对贫穷和冷漠,面对孤独和忧愁呢?
自一九九九年以来,中国便进入了老年化的社会,迎来了“银发浪潮”。从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二〇一四年时已经超过两亿,占总人口百分之十四点九。而劳动力流向城市打破了固有的家庭养老形态,出于各种原因而留在了村镇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许多具体的原因,使我国的养老问题并不只是法律问题。一方面,应该深入思考政策如何引导,经济如何侧重,管理如何规范;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邻里关系淡漠,亲人异地相隔,留守在家的老人缺少照顾。这都是城镇化建设发展至今,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因此农村养老问题一是面临经济问题,二是面临精神问题。医疗问题包含在经济问题之中,没有钱,吃饭看病都是问题。而子孙不在身边,或者干脆就没有子孙,反正每天的时间都孤独地打发,没了盼头,没了未来,活得无趣而且绝望,这是精神问题。
近年来,人们见过不少关于空巢老人的悲剧,例如安徽一位六旬老人死后被群犬分食;浙江的一个家庭,儿子赶回家中发现父母离世多日;湖南慈利一位八旬老人去世多天才被儿子发现;双峰一位四十五岁的奶奶突然死亡,一岁多的孙女在她的尸体边呆了七天,才被赶回家的父亲发现……
这是不能接受也不愿意见到的悲剧啊,这种悲剧是社会之痛,是人性之痛,是时代之痛。
二
我所认识的彭晓玲是个生活优裕的、优雅的女作家,可她却勇于走出优裕的环境去体验,去采访,去经历,这种为空巢老人鼓呼的责任,这种善良与勇敢的担当,使她抛开了自身的柔弱与安逸。《空巢》就是最现实的血淋淋的生活,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学,才是接地气的,有思想的,是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文学责任的文学。文学不是公文,或许人们不能用文学去立即改善现实,但文学是有影响力的,它能掀开漂亮的窗帘,让人看到窗内其实是苦雨秋风,它能唤起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尽可能地改善社会现实,即使改善不了现在,至少还能改善未来。未来的空巢问题会更加突出,更加严重,我们不能事到临头去应付,不能被击垮,只能完善政策,加强法制,呼吁关怀,引导风气,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个勤劳而富强的国家,可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都是客观地存在着。数月前媒体盛传一则甘肃留守妻子杨改兰带着四个孩子自杀身亡的新闻,而杨改兰自杀的第二天,她的丈夫也自杀了。目前,这个家庭就只剩下了辛劳了一辈子,最终却一无所有的两位老人——杨改兰的父亲和奶奶。
老人是弱势群体,老人是最容易姑息世事的,但倘若暴发起来,也是极大的悲剧。
从《空巢》中能让人看到作者彭晓玲的慈怀与悲悯,也看到了些未来的希望,但作为一个具有时势精神的纪实文学来说,它所赋予的希望色彩又过于薄弱了些。很多时候,看不到希望,甚至于会看到这条路过于漫长,绝望,并且难以释怀。
人们阅读书中某些章节,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并不是缺衣少食,只是精神空虚。物质上的欠缺或者还可以靠各种援助,但精神上的空虚,并不是一年几次探访或者安排娱乐活动就可以填充的,精神这东西要从什么地方来给予补充能量呢?
俗话说“鸡蛋里面挑骨头”,鸡蛋里面有骨头吗?显然是没有,但鸡蛋它本身就是被骨头包围和保护着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制度下,可能都不能逃脱这个问题,万物都有将老的一天,我们不能因为这是自然现象,而把关注老人问题当成“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因为养老本身就是一个文明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并且将永远存在。我们只能尽力来帮助,来改善。事实上有改善吗?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代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好,而孤苦无依的空巢老人却是极少的。我国现在大大小小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四万多所,但入住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养老机构为何叫好不叫座?快速袭来的银发浪潮本来蕴含着巨大商机,为什么社会化养老却缺乏应有的活力呢?因此我觉得:居家养老,不如抱团养老。
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要提高老人和亲属们的养老观念,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严格规范市场。老年人也有老年人朋友圈子,大家结个伴一起去住敬老院,平时在一起是个伴,也减少了孤独寂寞。
三
懂得,只是一种公知。慈怀,只是一种小我。书写,只是一种磨痛了灵魂的责任。而点亮希望,才是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的意义。
彭晓玲在深入乡村时,也对周边环境略做了描写,但那是种弱弱的写景,也有对当地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那种看似平常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在各处都读得不少了,显然,在悲悯之外,并不具有更多的个性色彩。是哪些部分占据了篇幅呢,是过多的对白还是过于松散的描述?这种邻家故事似的风格,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吧。
许多人总说这是个诚信危机的时代,是个生态危机的时代,凡此种种,可是文学研究者多对这些危机视而不见,
彭晓玲在采访和写作上,按地域,按不同的养老方式,不同的遭遇,选择了一部分故事呈现给读者,看上去是蛮厚重蛮丰富的。可我们在掩卷思考的时候,犹觉不足,感觉这痛虽切,但还未有深度。作者写农村的养老情况,在农村同时存在的问题并不只是养老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包括食品安全,包括垃圾处理,包括光棍村,包括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的意思并不是改变本书的主题“养老”,而是觉得作者在采访之初,或者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同时存在的情况,在采访时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在以养老为主线写作时,可以融入更多的背景材料,在四十八篇文章中,不仅仅只突出“养老”这么一个悲情主题,而是文学性地深化悲剧效果。那种不着痕迹的牵连和影响,也许会让读者读出不得已,读出无计可施,读出无可奈何,读出恨,恨自己,也恨那些造成了这些局面的人,或者因此痛定思痛,而对农村、对自然、对社会产生新的认识,产生油然而生的社会责任感。
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如何才能构成一种本质性的关联?在《空巢》中,人们看到的是完全写实的故事,即使过程或结局让人唏嘘,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却始终欠缺了些力度,那种不仅仅是局限于“养老”这一个问题的角度。如果说一部文学作品仅仅只是为了向政府和社会呼吁养老这个社会问题,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首先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希望社会难题能够被破解,能够得到改善。而一部文学作品的力量是可以久长的,不会随着情形的改善而变得失去延续性和力量,这就是作家悲悯的写作和文学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 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