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触摸温润人生 感悟艺术真谛——刘克邦散文创作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湖南文学 热度: 14314
■胡良桂

  

  刘克邦的散文,情真意切,自然清新,质朴而不乏雅致,温润而不缺诗意。既有内在的心理独白,又有哲学的思辨张力;既有正面精神价值的弘扬,又有丑陋虚伪晦涩的抵抗。不论是他的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游记随笔、读书札记,还是他的《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等,都具有造意优美、形式灵活、反映迅速、短小精悍的特点,被称之为“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并在这质朴率真的温情触摸中,抒写了壮丽人生的生存现实,人格魅力的高尚情操,璀璨美丽的自然风光。

一、生存现实的壮丽抒写

刘克邦散文对生存现实的抒写,是一种壮丽人生的生命体验,一种社会正能量的培植发扬;是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是“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

  刘克邦散文充满了对苦难的抒写。苦难使人崇高。因为“人之生存的意义在于能从苦难与折磨的边缘幻化出光明,从苦难边缘的滞留与挣扎焕发宗教般的爱心,从苦难的涡心旋转捕捉攫获幽暗深邃里滑动的那束浮光。苦难与折磨是为了拯救,既为了拯救别人也为了拯救自己”。刘克邦散文的真切感悟、博大胸怀、深邃思想,就在《我的母亲》《遭受冤屈的故事》《歉疚》《生死之间》《漫漫风雪路》中,得到形象的勾勒与艺术的展现。“在我三岁的时候,祸从天降,父亲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右派’,一阵狂风暴雨式的批斗之后,被开除遣送回了他遥远的农村老家。”而母亲“尽管工作十分辛苦,”心里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积劳成疾,最终倒在了讲台上没有醒来。这时,“被打成‘右派’的父亲远在他方,杳无音讯。我就像一只折翅的小鸟,无家可归,迷茫凄凉,在荒郊野岭中寻觅和挣扎”。经常饿得“心发慌、头发晕,走路打撇脚,上课没精神”。最后只得被父亲接到湘乡农村。在那里,他放牛、插秧、除草、扮禾、翻地、挑粪、砍柴,“每天起早摸黑,连续工作”,甚至“在黑烟滚滚灰屑弥漫的铁匠铺里,俯首弯腰,忙上忙下……抡锤子时间长了,经常手掌撑不开也握不拢,吃饭拿筷子端饭碗都成了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但这个志向高远的苦孩子,没有被坎坷、苦难与不幸击倒,而是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他发誓要走出父辈的阴霾,要走出生活的困境,要通过自我奋斗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高考成功之后,他也没有在鲜花与掌声中陶醉,而始终坚持“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像牛一样工作,像土地一样奉献。从而使他获得人生的成功,事业的辉煌,创作的丰收。

  刘克邦散文充满了对崇高的讴歌。“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人类社会的崇高总是和高尚的、正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它追求雄伟不凡、遒劲威武的境界,表现人在宇宙间所处地位的尊严;它以感性观照的方式,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和生活活动的完美形态与最高境界。刘克邦散文抒写的英雄形象,就是这种崇高品质、坚定行为的艺术再现。《寻访英雄足迹散记》中唐飞、李映辉、孙春成、周美玉、刘照社、范继雄等,《财经卫士之歌》中廖保忠、于晚成、周正南等,《平江行》中余杨凤、刘算纯、黄任莲等,他们或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或为了财经事业蓬勃发展而英勇战斗,或为了消灭敌人,力挽民族狂澜于既倒等,都犹如狂风暴雨、波涛连天的天涯海面上突现的航船。这航船,无所畏惧、奋力前进,与命运抗衡,与死神搏斗!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强有力的行为令人惊叹赞美、崇敬仰慕。《老处长》中林宝谦,《他在我心中冉冉升起》中沈浩,《“铁嫂子”》中张龙英等,则是铁汉柔情,英勇顽强,他们的一生强烈有力的行动、扎实工作的深刻印痕,使我们仿佛看到江面上百舸竞流的帆船,“昂然挺立在我们面前,作为我们竞赛的对象,就会把我们的心灵提到理想的高度”。《无法归还的借款》中“杨文娟”,《我好怕她叫我“先生”》中周秉建,《六娭毑》中“六娭毑”等,仿佛是在诗情画意的宁静湖面上,托出亭亭玉立的芙蓉,是那样清新秀雅,娇妍喜人,她们以纯洁的思想,优美的情操,温暖明媚的生活情趣喜悦读者,以美的氛围陶冶净化读者的心灵。这一切,都是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英雄,他们以巨大的感染力量与无穷的美的享受,显示出了“惊人的威力”与“迷人的魅力”。

  刘克邦散文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社会转型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劳动”的观念在今天有新的内涵。既有农野耕种,渔猎劳作,家用缝补,这些农事或家计上的绝活,它不仅是普通人发家致富的劳动技能,也是保存和传承一代人生活伦理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又有敲键理财,舞文弄墨,行政管理,这些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场景、劳动过程、劳动技能,它已成为都市阶层多数人生存的看家本领,也是现代科技给劳动者带来的令人羡慕的光环。刘克邦散文既有书写传统体力劳动力与美的优美篇章,又有脑力劳动注入清新鲜活空气的艺术佳构。前者如《擦皮鞋的女人》。作品把擦鞋女的劳动描绘得细致入微:“她擦鞋特认真,擦鞋用的鞋油比别人多,花的时间也比别人长,每次擦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你的裤腿和袜子。鞋子擦完了,还要前前后后反复查看一遍,生怕留下了一点泥土一点污迹,或者是擦得不光亮。”通过对这种劳动技能和劳动场景细腻传神的描写,就赋予了劳动和劳动者以诗意的美感,也为读者认识和理解劳动背后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视角。后者写人在脑力劳动中显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下乡记》写作者提拔后到桂阳县一个“荒落凄凉,光秃秃的山冈,矮矬矬的茅屋,衣衫褴褛的老人,瘦骨嶙峋的孩童”的浩塘乡挂职。作品把他与村组干部群众的交心、送水、办电、开闸、拓荒的场景与画面写得诗意盎然,可以说是思想工作与劳动美感相结合的精彩描写。而《文哥》则以一杯酒、一餐饭的智慧,化解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结;《我与财政》把一年四季的春华秋实、殚精竭虑地工作描绘得美不胜收等,都是在礼赞劳动,歌颂劳动的价值。

二、人格魅力的真诚坦露

刘克邦散文的人格魅力,既以情为生命的本体张目,也倡导由启情而美情,并赋予生命丰沛的内涵、多彩的面貌和美丽的诗情,最终把情感的涵育导向了人格的美化。这种人格的魅力不仅把感性与诗意带入我们的生活,也把反思与批判带入我们的视野。

  刘克邦散文表现了对亲人的挚爱。事实上,散文的首要特质就在于抒真情,写真性,读者能够从作品里真真切切地“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的人格、个性如何,直接决定着散文品质的优劣。所以说,对于散文作者来说,第一要紧的“要件”,就是作者首先应当具有一个美好、高尚的人格。在刘克邦散文里,我们不仅看到“因其思想系靠人世的断片”,也看到一个血性男儿重情重义的气节。在《听父亲讲的故事》《漫漫风雪路》中,父亲本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中学教师,却一夜之间被政治风暴刮到人间底层。20多年里,一顶“右派分子”的铁帽,压得全家都抬不起头,也给儿子带来漫长的精神磨难:“我与父亲的情感,爱憎交织,一言难尽……在湘乡农村,我吃不饱,穿不暖,念不了书,干与年龄极不称的苦力活,政治上低人一等,受人欺负,怨他、怪他、恨他误了我一生,在心理上、情感中与父亲格格不入,竖起一道高高的藩蓠。”但是,在他的血液里、骨髓中,他又认为“父亲是天、是山”,“是一位值得我学习、敬仰的好父亲!”这种人格的精髓是以美涵容真善,以情提领知意,其本真、和谐、超越等特质,拓展了人与现实关系的情感、诗意、反思等张力纬度,为人性涵育与人化生存确立了重要的主体条件和理想目标。在《我的母亲》《歉疚》中母亲那句“好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吧”的痴爱,让他一生受益;在《金秋的礼物》《家长座谈会》中儿子的“心比天高”,“子承父性”,“血脉相牵”,让他感到“甜蜜蜜、美滋滋的”;在《妻子是棵常青藤》中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溢满全身,挥之不去”;在《情缘》中对“我们永远永远也无法偿还”的“情窦、情意、情约、情舍、情思”的歉疚,都深深地表现出了作者对亲人的那种爱恋与真情,人格的高尚与纯洁。

  刘克邦散文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文如其人,率真坦诚,才能让道德与道德过程由情感化升华为大爱化,这既是人对自我的超越,又不仰仗神和上帝,而依存于自我对他人的涵育。只有这样,坎坷的经历才会赋予人生丰厚的馈赠,岁月的磨难也不怨天尤人,从而培育了坚强的意志和感恩的心,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刘克邦散文正温润着这种赤子之心、大爱之情。在《擦皮鞋的女人》中我们看到,擦皮鞋女人“身材矮小瘦弱,好像是带病之身”,身边还带着一个“瘦骨嶙峋,头发蓬乱,脸上脏兮兮”的孩子。当他了解“她的经历和不幸”后,“从身上掏出仅有500元,递了过去”。她却“死活不肯接受”。作者写道:“从那时起,我有意无意地加大了清洁脚下那双皮鞋的频率,有空没空,三天两天,总要跑到她那里擦一次鞋,而且是不见她不擦。有时出差外地一个多星期,哪怕皮鞋灰尘再厚,自己都看不过意,也坚持不擦,一到家中,行李一放,就找她擦皮鞋去了”,还“带一些糖果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给那孩子”。多么的细心,多大的爱心呀!“只有经历过人生的辛劳才知道人生的真价”。这正是一种博大、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在《生死之间》的救落水小孩,在《难忘的一次经历》的出差路上组织施救遭遇车祸伤员,在《一封震撼心灵的来信》中捐助贫困学生毛妙兰,《大灾有大爱》中组织赈灾募捐等等,都能从他身上看到闪烁着善良、淳朴、忠厚和奉献的传统美德的思想光芒,让人感受到一种光明、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美境与人生至境的妙契于一,缠绵悱恻而超旷空灵,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人的本真又超越本真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

  刘克邦散文蕴含着对丑恶的批判。现代文明既造就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繁荣,也孕育了种种欲望人、技术人、工具人等异化的人和单向度的人。人丧失了他的尊严。一些假、丑、恶的现象,一些个人主义的行为,一些以权谋私的事件,就会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地滋生、蔓延,就会严重地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与道德水准。刘克邦的散文对这种阴暗面与不良现象,进行了严正的拷问和尖锐的批评。比如《罚款风波》对“利用工作之便,营私舞弊,索要钱财”的揭露,《难忘的一次经历》对挂警牌消防车的人员见死不救的谴责;《一次维权行动》对自己被无端扣电话费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尊严与权益的行动,《门诊遭遇》批评医院医生服务态度不好、看病“走后门”现象等等,都是用嘲讽与辛辣的笔调,去鞭挞和反思人性中的恶、人情事理的被扭曲、道德风尚的滑坡,并以此去温暖人们的心灵,呼唤人性的美好与回归。同样,在《歉疚》中作者也对自己的灵魂作了毫不留情的剖析。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别人的指使下,上台揭露和批斗曾经最关心“我”的老师的“罪行”。后来,我痛定思痛过去找老师道歉。但却一直未能见到人。“快四十年了,这件事一直无法从我的心中抹去,始终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地我灵魂的深处……”作者的深深自责,无疑是在表现他对假、丑、恶的强烈批判,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也表现出作者要以审美人格的诗性赋予有限生命以无限、现实生命以深沉、物质生命以超越,从而使个体生命涵纳人生和宇宙的全景,让丰沛、充盈、自由、淋漓的自我,给予深沉永久的意义。

三、质朴艺术的文体特征

刘克邦散文简洁明快,质朴清新,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歌奏出动人的韵调节律;它记录零琐见闻,写下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信笔而书。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凝练、那么淡雅。“因为朴素就是美”。

  刘克邦散文描景咏物,绘声绘色。散文的描写,既是“主观的”,又是“机智的”。从主观出发,融合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其篇幅短小,必须余情无限、韵味无穷。不论作者在写景,还是在状物,都要将自己的情绪、趣味“投身到上面去”,从而把事物写真、写活,写出滋味和情韵。在《难忘的一次经历》中,作者开始写林、写村、写山水美景,既是写湘西的山清水秀,又是衬托作者的愉悦心情;接着写乌云、写大雨、写“猝不及防”,写“淋个通透”,是暗示车祸的发生,批评挂警牌车上的人见死不救……所有这一切的描写,都在渲染着作者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而把事物写得形神兼备,气氛逼人。到了《惟见碧海天际悠》中,作者的描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天空,寥朗明媚,一尘不染;丘陵,连绵起伏,绿色葱葱;公路,星罗棋布,车流如织;房屋,错落有致,别具风格”,“这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处处绿树环抱,鲜花盛开,青草遍地,松鼠跳跃,鸟鸣虫吟”,“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清明澈亮、秀美绮丽,让人看一眼,心都要醉了!”这完全是一幅优美沉醉的画面。壮丽山河,绘声绘色;风景如画,幽雅和谐;心旷神怡,妙趣横生;鲜活灵动,意味隽永。简直把景与人写得出神入化,美不胜收,真是一句之景,一字之情,往往境界全出,情韵斐然。

  刘克邦散文哲思隽永,灵动致远。优美的散文、精粹的游记、哲理的小品,都应用“沉着的心思”,在“平凡事物中找出无数的暗示”,把许许多多“直接和间接的知识”,加工成独特的思想灵光,升华为美的真谛,产生出新的滋味,从而赋予作品哲理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在《天堂地狱一指间》中,作者以辨证的笔触写道:“在这个世界,有些东西,对与错,是与非,一时间难以说清;有些事情,美与丑,善与恶,变化转换在一念之间;有些地方,阳光与黑暗,‘天堂’与‘地狱’,仅有一指之隔……暴力、恐怖和凶杀,是社会的浊流,人类的公敌,理所当然要受到强烈谴责与严厉制裁,但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实施强权政治,推行霸道主义,欺侮和打压弱小,制造仇恨和矛盾,就没有一点责任?”这里作者通过描绘纽约的“魅力和神奇”、“新鲜和刺激”之后,运用联想与诗意的笔触来营造一种哲理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深沉思索和真切感悟,也给读者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而《写材料的苦与乐》则通过作者从写材料中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在营造一种意境,升华为一种美感中,分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变革的潜在动力,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本质。

  刘克邦散文的语言简练、畅达、朴素、优美,既自然亲切,又耐人品读。好的散文语言,都应娓娓而谈,清亮活泼;自然朴实,不假雕饰。在词语的选用、安排上,在句式的配置、变化上,都应恰如其分,浑然无迹,达到删一句则不可,增一字亦嫌赘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散文如啜香铭,余香满口;如饮陈酿,回味无穷。读《风景,就在你的眼前》就有这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德夯的山:“山峰耸立,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树木葱茏”;德夯的洼:“杨柳依依,稻禾青青,木楼连连,小径悠悠,炊烟袅袅,锣鼓声声”;德夯的溪:“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汨汨流淌,微波荡漾”;德夯的楼:“一间搭一间,一户挨一户,一片连一片的木板房、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花窗、雕栏,精巧别致,温馨素净”。在这四段景物描写里,都以并列排比句子加以表现,选用的形容词汇也绚丽华美,节奏抑扬。既有曲折尽意之精微,又有优美多姿之韵味。简洁有力而又自然流畅。即使描写域外美丽风光,也字字珠玑,独具匠心。《说长论短在金山》中的旧金山“宛如一幅天公巧绘精美绝伦的水彩画”,《遥看美洲万千色》的美国山川地貌几乎都是“难得一见的天下奇景”等等,都是作者采用相似的复句,咏物的笔调,排列组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绮丽、壮观、美妙的抒情画面,使人无不为那人间“天堂”的奇迹而陶醉、而感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