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心中的胡经之先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书屋 热度: 23185
郁龙余

  经之先生出生于“江南第一古镇”——无锡梅村。梅村古称“梅里”,是泰伯南来开拓最初的定居之处,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青年时代,因不满当局的腐败无能,胡经之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反内战,反征兵。新中国成立后,十八岁的他成了苏南地区最年轻的政协委员,只要他愿走仕途,前途未可限量。可是,他选择了读书。195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年系主任杨晦,在“五四运动”中是火烧赵家楼的积极分子,胡经之成了他的文学理论课的课代表。杨晦上完“文学概论”之后,苏联专家毕达可夫来北大讲授“文艺学引论”,专门办了一个研究班,杨晦亲自担任班主任,几十名学员中包括蒋孔阳、霍松林等学界精英。杨晦特许胡经之听课,并告诫他“不要照搬”。

  1955年,二十二岁的胡经之提前毕业,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当研究生。1956年,杨晦开始招收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胡经之非常想再投杨师门下。可是,必须得到高教部同意。在尝试各种努力都无效之后,他请同乡大姐严慰冰帮忙。不久,高教部通知,同意胡经之的申请。杨晦要他先做文艺理论教研室助教,然后再转为副博士研究生。杨晦告诫道,做学问如登泰山,要直奔峰顶,不要被途中的花花草草所迷住。胡经之牢记教导,埋头书斋,一心向学。

  1958年,周扬率何其芳、邵荃麟、光未然等人,来北大开设“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讲座。杨晦要胡经之担任助教,负责沟通上下,组织听课。

  1960年,胡经之以毕业论文《为何古典作品至今还有艺术魅力》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此时,胡经之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面临回江南还是去未婚妻景贤老师所在地沈阳的抉择。杨晦告诉他,不要去南京大学,也不要去辽宁大学,留在北大做学问。1961年“五四”校庆,已走上讲台的他被高教部借调到中央高级党校,参加周扬组织的全国高校教材《文学概论》的编写。在交往中,《美学概论》主编王朝闻非常欣赏胡经之,希望他调入自己的编写组。胡经之十分尊重《文学概论》主编蔡仪,就婉拒了王朝闻的美意,但答应参加一些《美学概论》的活動。两部教材相继于1963年出版,后在全国广泛使用。

  胡经之天时、地理、人和三者兼得,青年时即风云际会,结识了众多大师名家。他为人勤勉聪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中国学界崭露头角。“人虽才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胡经之最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永远不满足于已有成绩,不断开拓精进。他认为:《文学概论》太政治化,《美学概论》太哲学抽象化,都不是从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本身出发。于是,这促使他将文艺学和美学熔为一炉,决心探索“文艺美学”的新科学。

  1980年,胡经之开始撰写《文艺美学》讲稿,翌年秋,在北大招收文艺美学专业方向研究生,并在北大出版社和叶朗等组建《文艺美学丛书》编委会。1984年,胡经之和乐黛云、汤一介一同南下深圳大学,创建中文系,开始了他学术人生的又一春。1985年起,作为北京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会长,主编出版《文艺美学》论丛,1989年,专著《文艺美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此,胡经之登上了自己的学术巅峰,被誉为“文艺美学教父”。文艺学和美学在中国互相拥抱,文艺美学列为文艺学的一个学科方向。

  六十年学术生涯,胡经之笔耕不辍,著述宏富。除了《文艺美学》之外,尚有《文艺美学论》和《胡经之文丛》,主编或与人合著的有《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卷)、《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三卷)、《中国现代美学丛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三卷)、《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三卷)、《论艺术创造》、《中国古典文艺学》、《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美的追寻——胡经之学术生涯》、《深圳文艺二十年》等,《胡经之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令人叹服的是,他还在以每年十万字的速度进行写作。

  胡经之出生、成长在战乱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遇到了国家发展黄金期,到“文革”又处于动乱之中。“文革”中,因写评论《红楼梦》文章出名,他和魏建功、冯友兰、林庚、周一良以及汤一介、田余庆、叶朗等一起被学校送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但他一心仍在钻研《红楼梦》。为了弄清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他竟把北大图书馆中所藏的晚清线装小说都浏览了一遍。一到改革开放,他立即发表了《美学与红学》,倡导要从美学上来研究《红楼梦》,令红学界为之一亮。

  在北大,做一个书生是难的。胡经之的学术人生,让人唏嘘不已。然而,胡经之告诉人们:为人要心诚身正,任何悲观失望和自暴自弃都不可取。他庄敬自强,能忍难忍;穷搜百代,爬梳剔抉;遍访名师,胸怀中西;神思飞动,奋笔疾书,终于在中国现代学术天地中,开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艺美学园地。人生在世,对人对己,对天地万物,以诚为本。古人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经之先生的学术生涯,生动地体现和证实了王夫之的这段名言。

  2013年6月2日,胡经之先生的弟子、故旧汇聚一堂,举行“胡经之八十寿诞暨学术生涯六十周年恳谈会”,从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本地,一共来了三十多人。我给先生送了一幅字——“学界文殊”,是请书法家黄子良先生写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