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省德安县。其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高中毕业,任过教师。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了一个园艺场,各式各样的花像毛毯一样铺在地上。这让他想起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接一杯……“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袁隆平如是说。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袁隆平转学到重庆博学中学。其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六点钟起床,十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高中毕业,尽管父亲希望他报考南京的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十九岁的袁隆平仍义无反顾地报考并考取了私立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第二年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而受到启发。面对当时严重饥荒,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开始,袁隆平在国内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同年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种子。1965年7月,他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一万四千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六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四株繁殖了一至二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十七卷第四期上。1966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73年,袁隆平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杂交筛选,找到了百余种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团队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水稻产量也從亩产三百公斤提高到亩产五百公斤以上。同年10月,袁隆平发表《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二百零八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九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七百五十至一千五百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一千八百余万亩。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2007年4月,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唯一当选者。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