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最美的老乡,一是古代的黄道婆,一是当代的秦怡。黄道婆生活在宋末元初,我当然没有见过她;秦怡,生活在当代,我也没有见过她。没有见过面,不等于不知道、不敬慕。我用五十多年时间,写成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历史小说《黄道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提笔写这篇《秦怡往事》,怀念以百岁之身仙逝的秦怡。
我从来就不是追星族,但秦怡在我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位置。她的老家在上海浦东陈行乡题桥镇,离我家不远。2008年上海开世博会,我还特意携妻子、内弟等到题桥去进行了一次文化旅游,印象最深刻的是“秦怡展览馆”。
秦怡是中国百年电影发展的见证者和出征者,享有“人民艺术家”和“最美奋斗者”的崇高荣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造就和赋予的,和家风祖训也有密切关系。
从造福一方,到激励我们每一个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炎培对年轻当红的秦怡说:“上海城隍庙的城隍神是你的祖上。”出生在上海浦东的秦怡,一定也知道自己的家史。但经黄炎培老先生一提,其意义就非同一般。
史载,秦裕伯为北宋词人秦观八世孙,元至正四年(1344)中进士,历官湖广、山东、福建等地。元末天下乱,裕伯弃官返回上海故里。至正十六年(1366),张士诚定都平江(苏州),招请秦裕伯,裕伯不应。朱元璋建立明朝,两次征召。裕伯怕背不忠不孝之名,托病辞谢。朱元璋又手书征召,说“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裕伯不得已入朝,历官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并与御史中丞刘基同任主考,主持京畿考试。后出知陇州,再后以病辞官归浦东长寿里。后长寿里建桥,裕伯题名“大通”,乡民直呼“裕伯题桥”,后简称“题桥”,此为浦东题桥镇名由来。他死后即葬镇南长寿寺西侧。传说朱元璋因裕伯屡次不肯应召,于是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封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是为了将奉祭城隍的习俗在各州府县制度化,而秦裕伯在上海的声望,是封城隍的不二人选。
秦裕伯封为上海城隍,对秦家是莫大的荣誉。历代子孙不忘祖训家风,所以人才辈出。到近代,秦家人即投身到民族救亡之中,他们带头捐资办学堂,救济难民,兴办女学,开创浦东学派。其中尤以秦荣光最为卓著。他说:“我辈既忝为一方表率,便当致力于义务,自私自利之见不可有,同胞同与之念不可无。开学堂、习武备、课工艺,此三者教养之资,富强之本也。”1896年,在他五十六岁时带头捐资兴办三林书院,经历代沿革,终成上海名校三林中学。抗战期间,师生踊跃奔赴前线,涌现了陆勋、顾振、严同宇、王三川、王圆方五名烈士;学生中涌现出“中医泰斗——秦伯未”“钱学森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赵富鑫”“国家测绘局局长——金祥文”“国际收发报速度第一名——王祖燕”“国内第一位吉尼斯纪录获得者——郑海根”“外交家、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汤云为”等英才人物。抗英名将关天培之后关锡斌,曾是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英文教师,1995年12月一百岁时逝世,他是“觉悟社”最后一位离世的成员。他的名字由周恩来组织觉悟社时改为管易文,代号18,和周恩来结有一生的友谊。
兴办义塾义学,是善举之大者。光绪三十二年,三林学堂候选训导秦荣光和民立南洋中学、上海中学等校创办人,受到皇帝传旨嘉奖。我家两代都是秦家办学的受益者。我父亲八岁那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只身从燕子矶随逃难人群流落到上海,后进入普益习艺所才得再造人生,作为一名服装厂工人,两度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我于1959年从筠西小学考入三林中学,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小有成绩,被印度总统授予“杰出印度学家奖”,2016年入选上海市三林中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刊。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家两代受恩无以为报,唯有谨记“勤敬诚肃”三林校训,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辜负乡贤及无数革命先辈的期望。
秦怡之美,是艰难之美,奋斗之美
秦怡是美的。秦怡之美不是一般之美,而是艰难之美,奋斗之美。秦怡出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名门望族给她带来的不是快乐和享受,而是各种苦难和不测。年轻的秦怡,面对命运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回望秦怡的一百年,她一共作出了五个选择。
一、不甘寂寞,更不甘沉沦,冲向民族救亡前线
秦怡的父亲是怡和洋行的账房先生,常带小秦怡去看电影。没有想到,秦怡不但对电影入迷,而且走上了一条几十年的电影之路。抗战期间,她不顾家人反对,不顾一切地辗转香港再到武汉。“她当护士、抬担架,以一名少女的微薄之力,支援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士。又因为长得好看,秦怡很快被‘革命前辈发现、引导,同年便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参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话剧和电影作品。”(《新民晚报》2022-05-09)
应该说,秦怡的百年人生是矢志不渝的寻美之旅,而她一開始投身民族救亡的抉择,就决定了她的一生将是光荣、正确、精彩的,同时也充满曲折、艰险和痛苦。
二、敢挑重担,勇当话剧、影视主角
1941年秦怡进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的时候,一年六个话剧,演足了二百八十天,我都是主要角色。战地演护士,亭子间演嫂嫂,各色各样的。只要日本人不轰炸,就演。”
抗战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一部电影接着一部电影。1947年《无名氏》,1948年《遥远的爱》。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并主演了电影《失去的爱情》和《母亲》。1950年《农家乐》,1951年《两家春》。稍许休整,1956年秦怡又完成了《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两部大作;1957年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5号》;1958年与孙道临、宋德裕合作完成了《红色的种子》;1959年与谢芳等联合出演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的电影《青春之歌》,同年还出演了由郑君里、岑范联合执导的《林则徐》……电视领域,秦怡也是先锋和楷模,1982年她主演了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并凭借此剧获得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在中国电影史上,秦怡一直是勇当主角的女演员。如果没有秦怡,中国电影史就得重写。
三、甘当配角,甘愿为他人跑龙套
主角和配角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没有绿叶衬托,哪来红花的风采?秦怡的可贵之处,在于从自己的从业生涯中,深深懂得了两者关系,在勇当主角的同时,她还甘为配角。不但心甘情愿为别人跑龙套,而且跑出了经验,跑上了瘾。“甚至后来秦怡写了一本名叫《跑龙套》的书,阐释心中的‘龙套精神,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次表演。”
跑龙套常有,跑出“龙套精神”的不常有。百岁秦怡的成功经验,除了她勇挑重担、勇当主角之外,还包括她甘当配角,甘为他人跑龙套。这既是成功秘诀,也是人生的哲学。
四、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宋人张孝祥说:“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秦怡的百岁人生一直处在学习、奉献之中。在她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奋斗不止。“八十六岁的时候,秦怡为地震灾区捐出了毕生积蓄;九十三岁高龄,秦怡又自编自演自筹资金拍摄了电影《青海湖畔》,热忱十足。”
后来,秦怡又参演了由陈凯歌执导的古装电影《妖猫传》,九十五岁的她扮演一位曾见证唐王朝跌宕命运的老嬷嬷。虽然只拍了三天,但在片场秦怡仍努力学习,虽然有点经验,但还不够。2019年,已经九十七岁的秦怡在华东医院疗养期间还参演了公益电影《一切如你》。
张居正说:“成功非难,处成功尤难。”秦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之后不居功,继续学习、继续奋斗、继续奉献的典范。
五、不怕苦、不畏难,活好自己的每一天
秦怡家有一个哥哥和八个姐妹,最艰难时靠她一人拍戏的收入养活全家。
她有两段婚姻,第一段一开始就是悲剧,丈夫陈天国对秦怡来说就像地狱噩梦。第二段和“电影皇帝”金焰的婚姻,虽然大家都说好,郭沫若称为“银坛双翼”。可是后来儿子金捷精神分裂,金焰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瘫倒了。她六十一岁这年,被照顾了二十余年的丈夫,瘦骨嶙峋、皮包骨头的一代影帝闭上了双眼。给她留下了三十四岁的疯病儿子。一次,她拍电影回家,儿子一拳头打过来。她说:“打我背,不要打我脸,打坏了脸,明天就怕不成电影了。”儿子六十岁差几天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八十五岁的白发人秦怡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秦怡四十四岁患癌,如何处理健康、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她说:“我的年龄不是由我决定的,但是我的生活可以由我决定,我只要活着就要工作,工作要比不工作强。”对于工作,她“做多少,算多少”。记者孙佳音写道:“今年1月底,记者最后一次到华东医院探望秦怡,她正恬静地坐在病房的玻璃窗前,桌上摆着这几年生日时候她的相片。看着时光轻轻抚过,看着自己一年又一年的笑容,秦怡又笑了,一如往昔的从容和美好。”
秦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还有执着的爱,对人民、对事业的爱;伴随着美和爱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恒久不变的坚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