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是中国和印度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最为密切的时期:“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商人或是普通的观光者,也有相当多的人是佛教僧人和学者。”宋朝时期,随着佛教的衰落,“曾经使印度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建立紧密联系的力量也不再发挥任何作用”。尽管如此,中印文化的交流从未断线,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再度兴盛起来,当前印度各著名大学的中国学院或汉语系就是明证。
收到岱峻赠送的新著《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展示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教会大学的几度转折经历,尤其是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和人世遭际”。同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中印文化交流如出一辙。从历史上来看,这个时间点无疑是文化的关键点,意义与价值尤为突出。
当编辑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收到作者赠送的著作,与作者共享喜悦,也将阅读视野及物又及人。韩秀《翻动书页的声音》和王晔《看得见的湖声》二本书,一本是新著,一本是旧著,都与声音息息相关。一个是听得见,一个是看得见,实际上都是生活的状态中的具体体现;一个是在台北敦化圆环诚品书店,凌晨二点,一位年轻读者翻动书页的声音;一个在瑞典奥斯南湖边上的声音。无论是听得见,还是看得见,那个声音一直在那儿,需要我们屏息以待。
而唐玄奘骑着的那匹白马的嘶鸣,我们还能听得见或者看得见吗?或者恒河边泰戈尔的朗诵声?或者马可·波罗来华的足屐声?抑或容闳在耶鲁的读书声?我们当用心聆听历史的声音,那些悠长而回荡在浩瀚的天空里的聲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