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君子“三喻”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7455
郭树伟

  “比德”,是儒家思想中表达君子品质的重要方式,儒家通过美的事物来比喻君子的道德品质。一方面,可以更形象、更直接地表明君子的人生修养境界,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借助美的事物形象来激发人们对君子善的人格追求。春秋以来,人们借助美的自然事物来比喻君子人格有很多种提法,但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三种譬喻。

  “君子若玉”,出自《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美玉即是君子的象征,诗人用美玉温润而泽的形象比拟君子温良谦恭的性格。二者作比之处,古人认为:温和润泽的品质就像君子温良谦恭的仁爱之心;其内部的纹理可从外面看到,就像君子表里如一的信义之心;叩击之际,会发出清亮悠扬的声音传之远方,就像君子把自己的仁爱之心传达于四周之人;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就像君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样具有超人的勇气;玉石断裂之际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伤人,就像君子遭受磨折之际也能自我约束而不怨天尤人。因此儒者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不显。尤为需要强调的是,儒者更把君子进德修业的过程比作琢玉之过程。《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子贡讨论学诗修身的时候,就明确地把君子修身的过程比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以玉为饰,不是为了炫耀财富,而是借玉来展示自己的品德,或希望自己拥有像玉一样的美德。

  “君子若水”,是孟子对君子人格养成之实践的理解和比喻。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也就是说,流水具有这样的品质,不注满坑洼之地就不前行,君子进身修业,不达到目标决不罢休。在此,孟子把流水向前奔腾不息的过程比喻成君子笃行修道求仁的过程,水“盈科而后进”的特点,正像君子锲而不舍、驽马十驾的修身过程。同时,孟子还认为君子修养提升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并提出“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是君子像水一样盈科后进的不同阶段。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愿意学习,这是修身的起点,“可欲之谓善”,可以称他为“善人”;一个人的学习修养已经有些心得体会但不全面,可以称他为“信人”;如果一个人很全面地学习儒家的文献知识,并且能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可以称他为“美人”,善人、信人、美人可以理解为君子内圣的过程。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不但很全面地学习儒家的文献知识,并且能在生活中得以实践,他还能引导周围的人和他一样修身进德,造福社会,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人”!而儒家所称道的尧、舜、文王、武王能够带领天下人创造美好生活,则是进入了圣人的境界!“大人、圣人、神人”可以理解为君子外王的实践过程。孟子认为,“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波澜起伏的流水才会呈现出优美、壮美的风景,君子的进德修业也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修养过程,才会“盈科而后进”,逐渐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涵养自己的君子品格。

  “君子若兰”,显然是以美的植物形象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孔子家语》记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此处将兰草的芳香品性与君子修身立业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与善人交,潜移默化,如沐春风。古人更有“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之语,以芝兰来象征不因恶劣环境而改变、坚持追求理想、秉持高洁品性、矢志不渝的君子之德。《猗兰操》中关于兰草的记述则表达了孔子自勉自励的君子人格魅力:孔子数十载奔走于诸侯之间,没有得到重用。当他从卫国返回鲁国途中,见幽谷香兰独茂,感叹说,兰为王者香,现在身处幽谷,居然和普通的野草生长在一起,就像贤者生不逢时,与乡野之人沦落在一起一样。“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兰之香气,实是君子散发出来的醇正的道德之美!

  “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这三种主要的譬喻在今天仍是人们对德才兼备之人的称誉之词,继《孔子家语》中“孔子”誉兰之后,人们又以梅、竹、菊、松树、胡杨等比喻君子的人格,拓展了人们对君子美德的比喻,这在根本上与“君子若兰”是相通的。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一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借歌咏梅花表达了革命家的政治情怀!朱德一生最爱兰花,留下了约40首咏兰诗。他爱兰的故事在井冈山广为流传,留下了“当年朱军长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佳话。1962年,已经76岁高龄的朱德重返井冈山,他看到山边石头缝中的几株兰花,不顾年迈,亲自小心翼翼地将兰花挖出来,把这几株“井冈兰”带回了家,还作诗一首:“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这可以认为是他对当年红军岁月的深情回忆,也表达了对当年牺牲在井冈山的革命烈士的强烈思念。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的风格赞扬抗日根据地军民不屈的斗争精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用“松树”比喻共产党人的品质,这在根本上是与“君子若兰”相通的。

  依笔者看来,不同的“比德”方式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君子若玉”重在人生修养的品德内涵,强调君子的美德如美玉般纯洁高贵;“君子若水”重在儒者现实生活中的德行实践,强调君子如水般“盈科而后进”,自强不息,開物成务的进取精神;“君子若兰”重在人生德性的呈现,强调君子的美德如兰草般自具光辉,“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三喻”是历史长河中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选自《学习时报》2021年7月30日。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