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存亡祸福,系于人事《孔子家语·五仪》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8268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

  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公曰:“善!吾子之言,岂有其事乎?”

  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之世a,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占之曰:‘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时b,道缺法圮c,以致夭孽,桑榖于朝d,七日大拱,占之者曰:‘桑榖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太戊恐骇,侧身修行e,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至者f,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

  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闻君子之教也。”

  (《孔子家语·五仪》)

  注释:

  a 帝辛: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名受。人称纣王。

  b 太戊:商朝第九任君主,名密。在位时商已衰落,他任用贤能,使商朝得以复兴。

  c 圮(pǐ):破坏。

  d 桑榖(gǔ):两种木名。古代以桑榖合生于朝为不祥之兆。

  e 侧身:倾侧其身,表示恐惧不安。

  f 重译:辗转翻译。指异国使者经多重翻译才能交流。形容相隔遥远。

  大意:

  鲁哀公问孔子:“国家的存亡祸福,的确是由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吗?”

  孔子回答:“国家的存亡祸福,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哀公说:“好!您说的话,有什么事实依据吗?”

  孔子说:“从前,在殷纣王时代,国都城墙边,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鸟,占卜者说:‘以小生大,国家必将称王称霸,君主声名必将大振。于是,商纣王一心依赖这个好兆头,不好好治理国家,残暴至极,朝中大臣无法挽救,外敌攻入,殷商因此灭亡。这就是以自己的肆意妄为违背天时,福反而变成祸的事例。而在纣王先祖殷王太戊之时,社会风气败坏,国家法纪废弛,以致出现反常的树木,朝堂上长出桑榖,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那么粗。占卜者说:‘桑榖野木不应该共同生长在朝堂上,难道这是亡国之兆吗?太戊非常恐惧,小心翼翼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学习先王治国之理,探究推行养民之道,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思慕道义,偏远之国的使者辗转前来朝见的,有十六国之多。这就是用自己的恭敬修为来改变天时,祸反变为福的事例。所以说,天灾地祸是上天来警告君主的,怪梦异象是上天来警告臣子的。灾祸胜不过良好的政治,梦兆也胜不过善良的行为。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贤明之君才能做到。”

  鲁哀公说:“我如果不是如此浅陋,也就不能听到您的教诲了。”

  【解读】

  所谓“五仪”,指的是五个等次的人的特征,这五等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他们各有特点,境界也由低而高。鲁哀公自称“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孔子便告诉他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接着,孔子提出了“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的论断,反对“听天由命”的观点,以历史上的“反福为祸”与“反祸为福”事例,告诫哀公应当修己勤政,法先王,存百姓,如此,何惧不可捉摸的妖异乱象?孔子“敬鬼神而远之”、重视现世人生、以人为贵的思想主张,在这场谈话中展露无遗。(朱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