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事碎难治,大处着眼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8691
事碎难治,大处着眼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求多难澹也a。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b。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a 澹:通“赡”,满足。

  b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石(dàn):一百二十斤。

  大意:

  治理大国之道不能繁琐,疆土辽阔之国制度不能偏狭,身居高位之人管事不能烦杂,百姓众多之时教化不能过苛。事务太琐碎就难以办理,法令太烦杂就难以推行,欲求太多就难以满足。一寸寸地度量,量到一丈长时,就一定会出现误差;一铢一铢地称重,称到一石时,就一定会有差错。用石和丈为单位来称量,简便而少失误;挑选丝缕,细数米粒,麻烦又容易弄糊涂。所以从大的全局入手,就容易运用智慧;纠结于细枝末节,就难以发挥智慧。所以,那些无益于治理而只会添麻烦的事,圣人不会去做;那些不实用而只会浪费精力的事,智者也不会去干。

  【解读】

  《泰族训》是《淮南子》的最后一卷,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念:儒道相融,强调教化,而特别重视道家的“无为”之道。

  说到“事碎难治”,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想来会忆起一个细节:诸葛亮和司马懿长期对峙,诸葛亮曾派使者去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其打听诸葛亮近来寢食如何、公务繁忙与否,使者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就是说,诸葛亮日夜操劳,罚二十杖以上的军务,都要亲力亲为,吃得却非常少。司马懿于是做出一个判断:“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不久,诸葛亮果然病笃去世。诸葛亮“位高”而“志决身歼军务劳”,当然不能武断地判曰“不智”,还应考虑到当时魏蜀的国力对比、他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付出全部心血、蜀汉面临的多重危机等等因素,但事事亲为,确实加速了他病情的恶化,更对他的毕生事业有害无益;今天的决策者、领导者,往往拥有较系统的管理学、人才学知识,面对千头万绪的大小事务,应当深思熟虑,并在实践中勤加省察:如何厘清头绪、适当分权?如何发现与培养人才,与之共同谋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