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
注释:
a 浸润之谮(zèn):暗中长期渗透,使人不易察觉的谗言。
b 辐辏(fú còu):形容人们聚集如车辐集中于车毂。
c 黜(chù):罢黜。
d 殛(jí):杀死。
e 雠(chóu):通“仇”,仇人。
大意:
没有什么比至公无私更能会通天下人的意志了。能够践行至公的追求,以自身无猜忌之心最为重要。只有怀至公之心,方能使近处的人安宁,使远方的人主动归附,对是非曲直有公正明确的评判,从而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只有(君主)没有猜忌之心,参政者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在野也不存疑虑,其治国之道自然安泰平和,暗中渗透的谗言也无法干扰妨碍。《虞书》说:“打开明堂四方之门,天下人会如车辐集中于车毂一般聚集于庭;明亮远观四方的视觉,天下人都乐于为你观看;畅达聆听四方的听觉,天下人都乐于为你听闻。”大江大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因为它们不拒绝百川的汇集,如果它们有所拒绝,便会有众多河流不再汇聚而来了。不再汇聚的河流太多,就无法成就江海的深广。有公正之心,必有公正之道,有公正之道,必有公正之制。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不肖,尧、舜罢黜他们;管叔、蔡叔虽是周公之弟,但为非作歹,周公诛杀了他们。如果行为、品德不好,即使是亲生儿子、手足兄弟也绝不宽赦,这样治理天下就不会有所偏私。鲧混乱国政,舜杀了他;鲧之子禹圣明,舜就推举任用他,杀了禹的父亲而传帝位于禹,这样对天下也就不会有所猜忌。石碏杀了阴谋叛乱的亲子石厚,晋文公任用仇人冀缺,这就是公道,这些人在位从政,天下人都乐于为他们所用。
【解读】
《傅子》,西晋傅玄著,今本《傅子》存十二篇,已非完帙。傅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先后在曹魏、西晋朝廷担任官职,“天性峻急”“刚劲亮直”,直言敢谏,于国政多所匡正,对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命题有深入思辨,他对“至公”理念的阐释便值得注意。
傅玄提出的“至公”理念既是《礼记·礼运》“天下为公”思想的拓展,也是对统治阶层的谏言和规劝。傅玄提出:赢得民心的重要途径,是从“至公”之心出发,行“至公”之行,坦荡磊落,无所猜忌,海纳百川,公正严明,可以大义灭亲,唯贤是举,求“公道”而弃私情、弃私利。但在封建时代,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和追求。当时,君主莫不视天下为私产,统治阶层盘根错节,历代王朝最终的灭亡与君主和统治阶层的欲壑难填、横征暴敛、荼毒天下、失尽民心有莫大关联。可见,欲让君主弃私从公,无异缘木求鱼。但我们应当充分肯定“至公”理念中的有益成分。
(翊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