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选读 子思对卫侯的忠告
◎ 张国刚 选注
子思①子思,即孔伋,孔子嫡孙,其生卒年学者有不同看法,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订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有80所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伋享年六十二岁,生于公元前483年。后之学者也有学者考订子思活了90多岁。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②春秋战国车站,一般战车一乘,上有甲士三人,随行徒兵最多有72人。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出动战车700乘。能将战车500乘,是很高级别的将领。2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③二卵,两颗鸡蛋。干城之将,干城本指盾牌与城池,此处指武夫。如《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3,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①“君不君,臣不臣”,语出《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要像做臣子的样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赞同说:是呀,否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吾能吃得着吗?)子思引用《论语》此语来形容卫国的国政很混乱。1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②出自《诗经·小雅·正月》篇。郑玄注说,鸟的雌雄,全靠鸟翼来辨别。左翼掩盖右翼,右翼掩盖左翼,则雌雄不可辨别。意思是说,若君臣无原则地讲“同”,甚至掩盖错误,就会贤愚不辨,是非不辨。2抑亦似君之君臣乎!”③和而不同,进谏纳谏,是儒家圣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司马光此处对于子思忠告的记述,也有自己的现实诉求。其时,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无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意见。司马光也在用子思之口表达着自己的政治意愿。这种现实观照,是我们在读《资治通鉴》时,不得不加以注意的。3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漓尽致,有助于我们理解子思对于卫侯的忠告。与西方的权力制约不同,中国古代强调权力协商。和而不同,进谏纳谏,本质上是要求执政者,在重大决策问题上,要与自己的管理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一把手权责第一,但是不要搞一言堂。尽管道理言之凿凿,可是,在现实政治操作层面,由于缺乏制度化、机制化的约束,全凭领导者的道德自觉,势必出现人存政存,人去政息的现象。像唐太宗与魏徵那样的合作,在历史上不过是凤毛麟角!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到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