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待人,不以利益为急,而以欢喜为上。
学会处众
世间要学会的东西很多,学会处理家务,学会生活技能,学会各种语言等,尤其要学会“处众”。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群而独居。如果你不懂得群居,不懂得处众,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立足。
“众”,是由很多的不同所结合在一起。众人里面,有种种的差异,例如有性格的不同,有语言的不同,有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因为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处众”就不那么容易了。
即以一个家庭而言,有年龄的差距,有性别的不同,有思想观念的各异,所以要“一个鼻孔出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个机关里,有的人比较乐观,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懈怠;有的人瞋心脾气大,有的人温和不乱发脾气;有的人悭吝贪取,有的人喜好公益。在很多的不同里面,我们要如何来处众呢?
处众的第一个观念,要建立平等心。因为社会上有许多的智愚贤不肖人等,如果我没有平等心,就会被人认为我很势利,太过于分别,最后就会失去了人缘。
花园里,尽管开放的花朵有黄色,有红色,有紫色,有白色,有蓝色等五颜六色的不同,但是在我看来,一样都是花。因为都是花,所以要共同平等地存在,这不是很好吗?
处众的第二个观念,要有慈悲心。因为社会上的大众,不一定人人都能合乎我的心,合乎我的意,甚至有很多还会违逆我的想法;如果我计较、讨厌、排斥,那么到了最后,不是你舍弃别人,而是别人舍弃你啊!
处众的第三点,要注意随和心。社会上的人,如果你希望人人都能如我、同我,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我去随和他们;只要不是邪道,我都应该有一个随喜随缘的心。现在的人常讲团结,但都是要别人来同我团结,而没有想到我要去跟别人团结。随和也是一样,不是我要人家来随和我,而是我要去随和别人。
学习处众的第四点,要有结缘心。只要我肯跟别人结缘,如我以欢喜跟你结缘、以物品跟你结缘、以好的语言跟你结缘、以助成跟你结缘,我赞美你,助成你,你会不接受我吗?
所以,平等心、慈悲心、随和心、结缘心,都是处众的方便。处众学会了,处处有通路,处处都有助缘,人生何其美好呀!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以身作则
语云:“身教重于言教。”在各种的教育法当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如何要求别人呢?富兰克林说:“一个良好的示范,才是最佳的训词。”王阳明先生有一次领导学生在街上行走,听到两个妇女在路边吵架,甲妇骂乙妇:“你没有良心!”乙妇说:“你不讲天理!”甲妇回曰:“你才没有天理呢!”王阳明闻言,对身边的学生说,小子,你们来听道呀!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相骂,不是在讲道呀!王阳明说:“曰天理,曰良心,非讲道而何?”王阳明最后解释说,天理良心用来要求别人是相骂,要求自己,就是讲道!
所以,“以身作则”才是教育;要求别人,就非教育之道也!
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个意思就是说,只要在上位的领导人行得正,做得正,当然下面的风气也会正了。
一场战争,身为指挥的将领能够“身先士卒”,才能胜利;做老师的讲学讲道,要能“躬身实践”,才能为学生所信服。父母长辈教育子弟都要“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天天在外应酬不回家吃饭,却叫儿女天天待在家里,儿女怎肯听话?父母如果烟酒样样齐来,却叫儿女不准抽烟喝酒,儿女怎肯服气?
现在很多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其实也不完全是青少年的罪过,做父母的也应该检讨。例如父母说谎,却叫儿女诚实;父母自私悭吝,却叫儿女要服务奉献,儿女怎肯听话呢?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偷了同学的铅笔,老师认为这种偷盗的行为很不好,就向家长反映。家长即刻给儿子两个耳光,指着儿子骂道:“你真是莫名其妙!你要铅笔,我可以从办公室带回一打给你,为什么你要偷同学的?”像这样子的教育,怎么能教出行为正派的儿女呢?
现在社会上的政治人物,贪赃枉法,如何叫老百姓守法?从政的人员官僚自大,民间的风气怎么会端正善良呢?
已经证悟了的佛陀,他曾经亲自为疾病的弟子倒茶端药,也曾为年老的弟子穿针引线,这都是“以身作则”,可谓慈悲助人的典范;甚至到了八十高龄,仍然在外托钵乞食,精勤不已,如此身教,弟子怎么会不精勤修道呢?
所谓“上行下效”,能够“以身作则”,才能为人模范,才能做好领导!
(选自《欢喜:处事秘笈》,中华书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