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资治通鉴》讲座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5344
《资治通鉴》讲座

  阙题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新城道中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水饷春耕。

  

  刘昚虚这首诗在流传当中,丢失了原来的题目,结果成了“阙题”。

  春阳和煦,山色明润。悠远曲折的山路,渐渐没入了白云深处;溪水叮叮咚咚地奔流,映着两岸烂漫的山花。花瓣轻轻飘落入水中,仿佛溪水也染上了花香。就在这样的山路边、溪水畔,绿柳掩映之下,有一座读书堂。白衣秀士,朗吟诗书,阳光洒在他的衣襟上。如此读书堂,实在令人向往。整首诗都是写景,色调明快,充满生机。在这样清雅安宁的氛围中,也可想见读书人内心的满足与平静。

  远离尘嚣以静心读书,了解民情却唯有亲近农田。杭州通判苏轼在巡察属县时,欣然写作了《新城道中》。

  与刘昚虚清丽的描写手法不同,苏轼这首诗亲切风趣,使用了拟人、比喻手法。江南的春天,历来是细雨如丝,绵绵不已。在长官出巡之际,东风却识趣地吹断了连绵积雨。云绕山头,就像滑稽的大帽子。树梢挂一轮朝阳,光辉清凉,轮廓清晰,铜钲一样,伸手敲一敲,太阳会发出什么声响呢?“絮帽”“铜钲”都是俗语。大诗人苏轼不避俗,大俗即大雅。

  一路行来,景致宜人。竹篱边野桃花盛开,朵朵含笑;柳树的柔条无风自摇,倒映于清澈的水面。尤其令人开怀的是,春雨过后,气温回升,正是春耕的大好时机。西山的农家纷纷煮芹烧水,到田间地头去送饭,犒劳辛苦耕作的人。

  苏轼诗中有由衷的喜悦,是一个地方官对于风调雨顺的满意,对于好收成的憧憬;也是一位诗人对于春天别样笔墨的赞美。

  如果说刘昚虚的《阙题》体现的是唐诗之“韵”,苏轼的《新城道中》就是宋诗之“趣”。(吕玉华)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地欣欣向荣,人们筋骨舒展,心情和悦,最常见的活动是呼朋引伴去郊野水滨,踏青游玩。其实,在春天里,一切都具有崭新的发端意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满怀着希望与憧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