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淳厚、演奏技巧丰富、表演风格多样,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又能表现当代新颖的时代风格。《箜篌引》是庄曜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所作的现代筝曲,用新颖的创作技法和个性的曲调将中、西方两种内涵不同的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感受其内涵,揭示其美学思想。
一、筝曲《箜篌引》的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的音乐活动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量的文工团和专业院校都纷纷成立民乐组织。这一时期需要数目庞大的乐曲,因此这种乐曲需求使得古筝曲的创作跨进了新的历程。作曲家们并不满足于传统筝曲的创作技法,而是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方式,比如:击打琴身各种部位、左手与右手同时演奏技巧性动作以及左手刮弦营造旋风等氛围,等等。例如王昌元先生创作的《战台风》,左手不断刮奏琴码左边的琴弦,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仿佛狂风骤雨即将来临。王中山先生创作的《溟山》中低音区的击弦和特殊音响的拍板,为曲子的高潮做铺垫,表达了对高山的崇敬与向往之情。不仅如此,创作者更是突破传统的限制,将右手的演奏技法同样适用于左手,要求演奏者的双手必须达到同等灵活,不仅对于左手的要求更加嚴格,而且更能营造震撼的效果。例如《丰收锣鼓》大部分都是双手齐奏,要求左右手同等力量,并且速度达到每分钟140次左右。特殊技法的开创与使用,使得音响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更能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氛围,但同样也将演奏难度提到了另一个高度。
从20世纪“西学东渐”开始,我国在筝曲创作方面逐渐开始接受并吸纳西方音乐文化体系。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原有的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添加西方作曲元素,使其变成独特的自定调成为主流。20世纪末期,作曲家更加重视民族归属感,越来越珍惜华夏五千年所积累的文化底蕴,致力于将这巨大的精神财富贯彻到乐曲创作中。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对于筝曲的技法运用更加娴熟,他们不再依赖某种技法体系而是从现实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相比于20世纪中期,作曲家将个性发展到了极致。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是从古诗词中得出的灵感,运用西方音乐体系从中体现出古诗词的意境以及深刻内涵。例如,《长相思》是1991年王建民先生根据李白的《长相思》所创,将李白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了愁苦的人物形象。
20世纪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国,人们对于某些事情界限的划分开始变得模糊。西方与传统如何交融?在交融的时候怎么权衡这两者的占比,这是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所思考的话题。
二、筝曲《箜篌引》创演特色
(一) 筝曲《箜篌引》创作特色
箜篌源于古代波斯,音域宽广,音色与琴相似但风格更加华丽。它的演奏不受个人生活环境与社会阶层等级的限制,从宫廷贵族到世俗阶层都能欣赏和演奏。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迫切渴望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箜篌作为用来消遣的乐器,其创作与演奏,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不言而喻。
《箜篌引》是20世纪90年代,庄曜先生从古诗《李凭箜篌引》所得出的灵感而创作,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出异样的光彩。《李凭箜篌引》这首诗运用大量的比喻与夸张再现出李凭弹奏箜篌使得天地黯然失色的场景。诗的首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描写箜篌的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一箭双雕之效。二、三句从侧面描绘乐声,诗人从“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从第七句直至结束都是以形写声来描写音响效果,传神地展现出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来阐述,却用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此曲将诗词中的虚实结合很好的用音乐的力量展示出来,更是富有“标题音乐”的特点。
庄曜先生曾说:“创作这首作品时,我并没有刻意的考虑结构的问题。”由此看出在创作《箜篌引》时,大部分都是先生通过阅读体会诗词从而得出的想法。想象诗中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的场景,感受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通过古筝演奏再现当时人们听到李凭弹奏时的感受与心情。庄曜先生创作的《箜篌引》带有现代化风格,但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一部中西融合的试验品,更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现代筝曲。乐曲借鉴了西方的调式调性,形成了自定调,其演奏技巧多样,旋律优美,节奏多变,将“虚”与“实”变换得非常巧妙,不仅使得古筝的细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突出了大气磅礴的气势。左手运用的增加,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演奏难度增加。前半部分运用多变的节奏类型,旋律走向较为起伏,营造紧张的氛围,后半部分速度较快力度较大,这两个部分贴合虚与实的主题,更是给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庄曜先生首次结合西方的调式,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形成了独特的自定调。《箜篌引》从定弦上能感受到异域特色,充满神秘感。正是这种另辟蹊径,使此曲更加独特,旋律优美,焕然一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音符是构成音乐的基本材料,音阶是由不同音高的音根据其运动规律组织起来的形式。庄曜先生所创作的《箜篌引》打破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在D宫调基础上将 G 与 D 两音各升高半音。乐曲的开头几个重复的旋律和节奏型,表演相对自由,力度由弱渐强,速度慢—快—慢不断重复,营造了一种紧张、诡异的氛围,很好地展现出“李凭中国弹箜篌”的意境。
(二) 筝曲《箜篌引》演奏特色
传统的古筝作品都是左手作为辅助来配合右手,比如:颤音、滑音、点奏等技法。但庄曜先生所作曲的《箜篌引》却打破常规,增加了左手在琴码右边的分量,这对演奏者的双手灵活度有了极高的要求。独特技法的使用增加了一定难度的同时音乐的表述也变得更加丰富,并且能体现出诗中李凭高超的演奏技术给听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下面举例说明。
轮指的技巧通常右手使用较多,但此曲的开头使用了少见的左手轮指技法,并要求在演奏的过程中要与右手几乎同等强度进行弹奏。左手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充当了背景音,通过轮指的技法凸显出紧张的情绪;两次扫弦作为中间的调和剂,仿佛在一片紧张的氛围有了短暂的放松。右手的逐渐变强营造了一个小高潮,为主题的进入做铺垫。此段要求演奏者弹奏速度快而干净,且力度保持不变,左手随右手的强弱变化而变化。
快板的第二部分将左手的地位与右手保持同等。音域从低到高,双手需要同等力度进行八度平行齐奏。在由慢渐快的过程中,双手需具有爆发力,不能有丝毫懈怠,营造一种肃穆的氛围,为下面华彩段展开铺垫。
传统左手技巧大都在琴码左边充当配角来展现其韵味,而在此曲中却有着以左手为主旋律的特殊之处。此段采用双指技巧,速度较快,强弱起伏较为明显。左手需发力较强,单音弹奏使旋律更加突出,右手发力较弱充当背景音。
《箜篌引》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筝曲,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庄曜先生作为现代作曲家,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李凭箜篌引》的内容,体会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音乐做语言来传达意境,使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独特之处。《箜篌引》中左手追求速度,更有力量上的要求,不仅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更是通过难度较大的技法重现李凭弹奏箜篌震惊长安的场景,让听众能在千年之后体会当时驚天地泣鬼神的美妙音乐。
三、《箜篌引》蕴含的美学价值
(一)诗情与画意的意境美
音乐美学中的意境不仅是一种高级审美形态,更有其特殊含义的文化内涵。若想要大众感受到“意境”,首先要将创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审美客体的形态等相结合。当创作者作为审美主体来欣赏审美客体时,审美客体中的内在元素会不断刺激着审美主体的感知以及本身的情感。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所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这也是众多作曲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优秀古筝作品的标志。
传统音乐作品的意境生成大都是受中国深蕴文化之影响,作曲家们耳濡目染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作品之中,尤其是20世纪后期大多将古诗词作为乐曲的主题来创作。《箜篌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庄曜先生借鉴古诗词《李凭箜篌引》通过音乐语言再现李凭演奏箜篌的场景,运用独特古筝技巧来体现李凭技术的高超,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通过各种手法来塑造一种听觉表现状态,提高了艺术感染力。“少则得,多则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名言,它所提倡的是简约、质朴、自然的思想。优秀的音乐作品不需要将众多的技巧堆积起来,技术应当是为艺术服务,不显形于色则是上佳之选。而且作曲家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全部注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观众欣赏作品时与作品达到某种契合,进而引发二者之间的共鸣。从音乐演奏者的角度来讲,意境是演奏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己的技术与表达,向观众展现出独特的世界,这是不断追求的目标。表演需要演奏者不断地进行练习,进而对音乐有着更深刻的感悟,在舞台上以最完美的状态来面对观众,将自己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作品相融合,形成一种音意统一的状态来展现给观众。而观众则通过演奏者二次创作所营造的音乐氛围,进入审美世界。在欣赏时自己又成为审美主体,将审美客体的知觉要素与审美主体的情感相互刺激,使审美主体在脑中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得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总而言之,音乐是人情感升华的一种体现,其审美过程则是主客体不断碰撞影响的一个过程。
(二)继承与创新的融合美
继承与创新二者相结合则是现代音乐美学创作最重要的原则。庄曜先生所作曲的《箜篌引》,节奏起伏多变,旋律虚实结合,很好地将诗中“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幻想境界塑造出来。根据此诗的意境作为创作基础,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让听众身临其境感慨李凭演奏技术的高超。
贺绿汀曾在《音乐艺术的时代性》一书中写道:“我们虽然用不着刻板地模仿西洋音乐,但是有许多极有价值的西洋音乐理论我们必须采取,作为建设新中国音乐的借鉴。”这一观点不仅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指出了方向,也在改变着音乐创作的方向。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庄曜先生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将西方音乐元素结合在乐曲之中,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将李凭弹奏箜篌的场景很好地再现出来。
当今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创作若是一味地保留传统必不可行,只有创新才能使艺术更好的发展。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审美追求的必然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的东西完全摒弃。若是想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拥有世界的视角,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展,对于古筝这一乐器也是如此。继承与创新正在逐渐成为筝曲创作的主流,使古筝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对筝乐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四、结语
通过分析庄曜先生作曲的《箜篌引》,可以看出此作品不仅融汇西方的作曲技法,而且也体现了东方的神韵,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筝曲。此曲在节奏等方面给予自由,给人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气息,同时给人一种神秘空灵的感觉。曲中多处含有现代风格,更能体现中西方文化巧妙的融合。《箜篌引》不仅非常符合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想要表达的内容,更能体现古筝现代的创新,这也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是现代筝曲的优秀代表作品。在艺术层面对传统的继承和风格的创新及其后筝曲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和启示,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为盲目追求“新”而摒弃传统,也不能带着“守旧”思想的枷锁而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在秉承自己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实现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姝.中西方音乐思想的碰撞——赏析古筝《箜篌引》[J].北方音乐,2017(06):30.
[2]陈娟.筝曲《枫桥夜泊》之初探[J].黄河之声,2012(11):10.
[3]高宏雨.古筝曲《箜篌引》的诗乐融合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4]李冰.筝曲《箜篌引》中的诗意表达[J].黄河之声,2019(03):19.
(作者简介:吴思瑶,女,本科在读,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翟庆玲,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西方音乐文化)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