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媒体传播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领下,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并在交流中深入解读信息内容,在分享中提高信息应用价值。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截至2021年12月,在我国网民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达到97.5%,94.5%和90.5%,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中录播和直播以其特有的新奇性,更易将大众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广泛的空间。
现代媒体是音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受众以更直观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在现代媒体诞生之前,人们要想欣赏高水准的民族音乐艺术表演,只能买票去剧院观看,这种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现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以其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让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由选择观看音乐艺术的方式。同样的,由于缺乏传播渠道和传播途径,民族音乐的发展曾一度受限,但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艺术家们可以借由网络平台在线表演民族音乐艺术,通过线上的“面对面”交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听觉盛宴,也加深了民众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理解。相较而言,传统以剧院场所为中心的民族音乐艺术表演方式,或是守在电视机或录音机旁定时定点地收看与收听民族音乐节目的方式,都很难拓展受众群体。而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后,能在短时间内迎来无数的观众,特别是现如今一场直播便可以让数十万甚至更多的人观看到表演,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可见,新媒体与民族音乐的结合是时代的选择,是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借由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和民族音乐爱好者的互动与传播,可以让民族音乐动起来,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民族音乐项目受众少,仍需要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力量吸引受众,仍需要民族音乐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通过打造更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凸显民族音乐的艺术内涵,使更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艺术的熏陶,进而促进民族音乐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媒体传播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走向
自上世纪初期,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道路开始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开辟出新的路径,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民族音乐”谱系。比如在音乐的声音与形态上,新乐器的诞生与运用革新了传统的音乐思想观念,加之作曲上引入新的和声与配器,使中国民族音乐在融入新的元素后,内容与形式得到拓展,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征,为其创新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并实现了与当代精神的融通交汇。从“留声机”到磁带,从MP3及其升级系列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从音乐剧场表演到自娱自乐,传播媒介的丰富与更新,扩大了音乐的影响力并增加了音乐受众。特别是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大众对音乐产生了更加迫切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通过音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所以对音乐艺术创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时代催生了“快餐式”的文化诉求,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民族音乐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变化,融入音乐创作变革的浪潮中,在保留养分和特色的基础上升华艺术内涵。通过增添新的内容与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并与新的传播形式有机融合展示艺术美感,才能更好地迎合大众共同的审美心理,获得更广泛的艺术情感共鸣。如中国民族音乐与其他短视频内容进行融合,加强民族音乐与生活领域的融合,赋予民族音乐新的内涵。通过吸收舞蹈、美术、武术等要素,生成更多的艺术形象,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增进群众的视听体验。再如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河南卫视播出的《唐宫夜宴》等,一经播放便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赢得大众的广泛喜爱。该栏目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养分的汲取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实现了民族文化与新时代的有机融合,提炼出了更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别是在与大众的互动交流中汲取大众的喜好和需求,对艺术表演内容进行了多层面、深层次地探索,以便更好地迎合受众的审美口味。可以说,在现代媒体传播的助力下,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需要注重互动性、创新性与趣味性,引领观众积极参与民族音乐活动,以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智慧启发。
三、现代媒体传播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途径
中国民族音樂艺术的发展是基于对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拓展与创新,特别是在汲取其他文化精髓和去除自身的糟粕后,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譬如民族音乐《梁祝》《新贵妃醉酒》《万物生》等作品,都是在汲取民族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编,使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生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媒体作为音乐艺术传播的媒介,需要为民族音乐发展赋能。对于民族音乐本身来说,要经得起大众审美的考验,能够以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获得大众的认可与喜爱。比如在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时,表演者可以穿插使用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及美声唱法,乐队可以使用钢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伴奏配乐,提高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后,以新的传播媒介播放音乐节目,不仅改变了音乐传播途径,也提高了音乐节目的收听率。特别是电视台开始以听众为主体设置音乐节目的类型和数量,充分考虑大众的喜好和需求,并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设置不同的节目内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音乐需求。电视台加强音乐活动宣传,向社会广泛征集歌词创作、曲调创作、乐器表演创作等方案,使更多有音乐天赋和才华的人参与到民族音乐创作和欣赏中来。同时,还在网站上开通作品表演的评论功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投票评价。这不仅提高了民族音乐活动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水平。
当然,民族音乐要在现代媒体传播中获得生存空间,必须不断进行创新,迎合人们日益多样化的艺术审美需求。在创新民族音乐作品表演方面,可以考虑融入戏剧、舞蹈、武术、诗歌等元素,配合使用多种乐器进行伴奏,进一步丰富艺术表演形式,彰显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的艺术色彩。如,《但愿人长久》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作品,该歌曲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词,作曲家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在分析整首词的意蕴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选用舒缓轻灵的旋律,纡徐婉转的曲调,以及一唱三叹的节奏,淡化高低起伏的旋律,深化古典情思的内核,突出了民族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表演时可以采用原生态唱法,依托纤绵的气息、悠扬的声调,婉转的音色、纯净的唱腔,营造“歌中有画,画中有歌”的意境,让听众在无限的遐思中品味艺术美感和升华音乐情感。在乐器使用方面,可以引入钢琴、笛子、二胡、萨克斯等乐器,将这些乐器的音色和音响优势整合在一起,构建更具艺术美感的交响乐,向观众演绎一场令人震撼的视听盛宴。在传播方面,可以打造民族音乐文化IP品牌,将不同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分类整理,使之呈现出系列化的品牌特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传播,将民族音乐推向大众,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艺术给养。
四、现代媒体传播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策略
发展是永恒不变的时代主题,任何不具备发展潜力和能力的事物都将沉默在过去的历史中,只有在适应环境中谋求发展,才能与时代同向同行,保持长青的生命力。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根植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其每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令人沉醉的意境、美妙动听的音色,如《春江花月夜》《三门峡畅想曲》《空山鸟语》《花好月圆》等,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在艺术家的真情演绎下,总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听觉上的享受及情感上的冲击。但是受题材和内容的限制,存在音乐制作和调音上的困难,以及社会受众面小等问题,致使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较大桎梏,这也是其被流行音乐取代主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要通过现代媒体宣传,使更多的人支持和喜爱民族音乐艺术,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发展走向,坚持“取精华、去糟粕”的原则,做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转变。
对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首先要开阔音乐创作思维,摒弃传统的音乐制作理念,主动适应音乐数字化的制作方式。如使用配置高的电脑,依托智能化的音乐合成软件,将乐器的声音以软音源的方式,以插件的形式进行使用,在其基础上创造更多富有“中国元素”的音乐作品。其次,利用新乐器演奏民族音樂歌曲,增添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进一步丰富民族音乐艺术表演内涵。通过加强宣传推广,使更多的人在接触新乐器、使用新技法中认识民族音乐。再次,将民族音乐应用到流行音乐之中,借助流行音乐受众广的优势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赋能。特别是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在“快餐式”的文化需求下,民众缺少观看和欣赏民族音乐演唱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可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听一些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流行音乐,从中获得艺术熏陶和心灵慰藉。比如对民族音乐进行多元多样的艺术加工,以短视频、唱片等方式上传至网络,通过抖音、快手、B站、西瓜视频等平台进行传播,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富有新奇性和趣味性的民族音乐。还可以通过热播的电视剧、电影、游戏、动画等进行宣传,拓展民族音乐传播渠道,积累民族音乐受众。总之,中国民族音乐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特别是要抓住新媒体传播的契机,以更饱满的状态和更丰富的形式服务民众,才能获得勃勃生机,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基于对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拓展与创新,蕴涵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形式。在现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要充分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色彩,必须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提高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含量。在音乐创作方面,基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创作者要进一步挖掘歌词、旋律和节奏传达音乐情感的方法,不能片面地追求音乐形式上的美,忽视音乐内容上的美,应始终以民族文化作音乐的精神内核,发挥出民族音乐在审美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在创作民族音乐作品中融入新乐器,吸收其音色和音响优势,用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升华音乐的艺术内涵。也可以在创作现代流行音乐时,汲取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如古筝、二胡等乐器,其中,古筝有清纯、典雅、空灵的音色,有勾、抹、托、揉、刮奏等技巧,用来营造意境美和古典美,能够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古典气韵中,再配合富有诗意的歌词,更能凸显歌曲的民族文化氛围。在演唱民族音乐歌曲时,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情绪代入作品背景,感知作品的情感意蕴,特别是要准确把握民族音乐内涵,依托自身的演唱技巧将情感表现出来。民族精神的演绎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是民族音乐作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之处,演唱者要通过契合音乐语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声音和真诚真挚的情感对歌曲抽象的内涵进行具象化的表述,结合歌曲的旋律特点,将歌词有技巧、有情感地演唱出来,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以达到提高演唱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基于这种情感表现的引领,更易融入音乐情境,与观众产生共鸣。
五、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在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契机,抓住现代媒体传播的优势,通过革新创作思想,充实表现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持续升华艺术内涵,让更多的人切实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认可并喜爱民族音乐。通过拓展宣传渠道,特别是加强与新媒体、短视频的融合,开辟新的传播路径,提高民族音乐传播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人接触吸收民族音乐的精神给养。
参考文献:
[1]李艳.流行音乐美学价值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12):79-81.
[2]潘俊锟.论民族音乐在现代媒体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例[J].大众文艺,2013(01):43-44.
(作者简介:付渤淮,男,本科,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非遗项目古埙〈含陶笛〉)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