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国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积极发挥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重视主题性中国画作品传递的精神力量。中国画主题性创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学习主题性中国画作品的过程是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过程,以优秀中国画主题性作品为研究对象,从画面内容、创作背景、表现技法、传达感情等方面挖掘作品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国精神传递与文化自信树立三方面的价值。对公众来说,鉴赏优秀中国画主题性作品一方面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传统水墨的构成和内涵,提升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还可以在鉴赏优秀作品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学习优秀作品的表现技法和中心思想的表达,以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好挖掘题材的深刻思想,创作出更多主题鲜明,意义深厚的主题性中国画作品,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主题性美术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长期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具体概念到底是什么,在美术界还并未有明确的答案。广义上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可以是指所有的美术创作;狭义上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指以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的美术创作。[1]“主题性”并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而是关于民族精神、历史认知、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主题的背后是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思想的提炼与凝聚。[2]新时代的主题性绘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不仅仅只表现培养人们爱国精神的历史事件,还直观且富有表现力地描绘激励人们不断奋斗的生活故事、山川景物,例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金奖作品《使命》、铜奖《尖峰时刻》,是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挖掘出的普通劳动人民的缩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举办了诸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许多不同主题的各级展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艺术工作者创作优秀主题性作品的积极性。同时,展览的举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高质量艺术熏陶的机会,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弘扬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从近几年的大型展览来看,以中国画技法来创作的作品约占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既反映了我国中国画创作的现状,又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任务。
二、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价值
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画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显示出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语言来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可以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中国画主题性创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运用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塑造出诉诸公众视觉感官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发挥美术作品的图像表达功能,更为直接地传达出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鉴赏者和创作者都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分析主题性中国画作品的画面内容、创作背景、表现技法、传达情感等,挖掘其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国精神传递与文化自信树立三方面的价值。以图像直观的方式采用中国画的技法,用水墨形式来呈现人们熟悉的故事、事件,对于鉴赏者和创作者来说,认识与理解,学习与创作中国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同时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和国民艺术素养的提高。
(一)审美、教育的过程
中国画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审美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的融合。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开篇写道: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发”,这表明,主题性美术创作是认识历史、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尤其在宣传和教育上的作用更为显著。对主题性中国画作品鉴赏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3]每一件优秀的主题性中国画作品通过对主题的艺术表现给人带来思考,使观赏者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优秀作品画面的解读,提升国民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同时给艺术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提供借鉴和参考。
鉴赏主题性中国画作品要分析画面的构成关系,深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发挥其育人功能。如方增先1955年完成的主题性水墨设色中国画作品《粒粒皆辛苦》,全画横105.6厘米,65.2厘米,全画通过竖幅的反“S”构图形式展开,画面布局前景是掉落在地上的两串麦穗,中景描绘了一个蹲姿拾麦穗的北方农村男人朴实的形象,远景是两辆拉着麦穗远去的马车。在表现技法上,作品十分强调水墨晕染的效果,在对人物形体和结构以及外轮廓的描绘上吸收了西方素描的因素,以墨线为骨,弱化明暗表现,通过淡墨、浓墨不同层次的墨色营造出了人物立体的效果,使饱经沧桑的农民形象更加鲜活;远处两辆拉着麦穗的马车则用很淡的墨色作为背景画出,与中景的人物拉开距离,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拉着装满麦穗离开的马车,和散落在地上的麦穗,由朴实的农民连接起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不管马车的主人是否为捡麦穗的农民,都向我们传达出农民不浪费粮食、珍惜粮食的情感,同时通过塑造拾麦穗农民专注的神情,告诉观看这幅作品的所有人要爱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
国民艺术素养是指国民在接触艺术作品时所展现出的个体素质、涵养。当今,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将过剩的精力转向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此时国民艺术素养的养成也就越来越重要。艺术素养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培养。以中国画为例,如果不了解水墨画的笔墨和意趣,就很难对中国画作品做出恰当的鉴赏。为了更好发挥优秀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价值,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每一集的作品解读中,请到专业的艺术人士对优秀主题性作品进行技法上的解读,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由浅入深地分析画面的笔墨、色彩、构成等,拉近了作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样一种形式使得国民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艺术素养。同时,各级美术家协会积极组织展览,鼓励艺术家创作优秀的主题性作品,优秀作品的展出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使得人民群众可以直接接触到优秀的主题性作品进行学习。
(二)中国精神的传递
在众多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是对中国精神的传达。如徐悲鸿作于1940年的纸本设色中国画作品《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取自于“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画面从右至左,从前往后描绘了一群劳动人民,作者通过中国画的水墨语言来塑造人物传神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将民众的决心和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图像的方式更为直接地鼓励中国百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坚持不懈地赢得最后的胜利,向我们传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革命精神。又如《红旗渠》体现出了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世界女排首获世界冠军》体现出了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体育精神等;《机车大夫》《飞天圆梦》体现出敢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生命的支撑》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4]每一幅优秀的主题性作品都通过独特的中国画技法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画面记录下来并传递给一代又一代。
主题性中国画作品不仅关注艺术性的表现,而更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感人性、典型性和教育性。人们在对这些艺术作品鉴赏解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被题材背后隐藏的深刻故事打动,不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历史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节目邀请了专业人士分别对作品进行党史背景的分析和画面的解读,视觉上的呈现和听觉上的讲解,给观众带来更为深刻的感触,提醒一代又一代青年要传承精神、不断奋斗。
(三)文化自信的树立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其作品本身而言,绘画材料、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情感内涵、思想表现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创作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着中华文化引导人们的审美追求的作用。主题性中国画创作所承载的思想、内涵是当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文思想与笔墨语言的完美结合。
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时代的艺术是对前一个时代的艺术进行反思、变革后的再创造。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如著名艺术家潘天寿所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艺术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在进行主题性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学习传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民族责任感为向导,努力开拓,勇于创新。然而,坚持文化自信不是一味地继承传统,盲目排外,而是要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会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达到真正的文化繁荣。
回顧中国画主题性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文艺工作们在坚守与创新这条路上不断进行尝试。如李可染先生1964年创作的中国画山水作品之一的《万山红遍》,纵70厘米,横47厘米,画家立意于《沁园春·长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取景于华夏的万里河山,画面整体使用红色,以排山倒海的气魄夺人眼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相比于传统山水画,本幅作品在构图上突破了元明清以来大片留白的构图方法,采用范宽“溪山行旅图”式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巨峰巍峨,凸显着画面的气势。在技法上作品以大片的墨色为底,采用朱砂进行覆盖,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将光与色进行巧妙结合,让画面有了灵性,显得神采奕奕。《万山红遍》系列作品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上实质性的成分,使古老山水具有时代面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必须要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石,结合时代的特征,适当地吸收与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以此推动中国画的传统美学意境和当代人文情怀的结合,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正是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因此,文艺工作者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艺创作为人民服务,才能用手中的笔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作品,讴歌新时代。
三、结语
主题性美术创作以艺术的形式弘扬时代精神,塑造榜样形象,对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递中国精神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体现着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性、民族精神性、时代主题性、审美教育性等综合特征,每个特点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成了作品最终的多样呈现。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发挥着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品格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学习以往主题性美术创造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创作中要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勇于挖掘有深度、有温度的题材,坚守传统的同时学习国内外优秀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创作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的精神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寇思,牛国栋.论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与大众审美接受[J].中国美术研究,2020(01):16-22.
[2]孙小光,孔新苗.一个需要自主探索理论的时代——21世纪开启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综述[J].美术,2020(04):6-11+23.
[3]王勇.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画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表现[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182-187.
[4]高冠峰.以笔墨寄情 写宏伟华章[D].重庆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严雅榆,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吴丹,女,本科,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王瑞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