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云雀》在舞台上的艺术表演——声乐与钢琴的情感表达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20056
◎李嘉月

一、引言

《云雀》这首作品源自格林卡的创作,是一首声乐作品。这首作品主要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景象,作者用轻快的旋律描绘出俄罗斯的清晨美景,勾勒出一幅清晨鸟儿在林间自由飞翔的画面。通过歌词可以发现,整首作品的情感主要体现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最后延伸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云雀》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音乐。在此之后,巴拉基列夫将《云雀》改编为钢琴作品。钢琴作品不同于声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上进行了新的调整,但沿用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钢琴作品中加入了更多演奏技巧,通过这些演奏技巧让这首作品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整首乐曲让听众感受到一种爱而不得的伤感情绪。

  耐人寻味的一点是,钢琴作品可以与声乐作品同台演出,可以带给观众一场听觉盛宴。同时,因为钢琴作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改编,钢琴的演出时间要远远长于声乐的演出时间,所以钢琴作品与声乐作品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两首作品进行演出。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演奏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来提升整体艺术效果。

二、《云雀》的介绍

(一)声乐版《云雀》的创作背景

俄罗斯音乐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曲家。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出现了一位十分重要的作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他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后来被俄罗斯人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音乐歌剧有《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德米拉》等,这些作品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在创作这两首著名歌剧之前,格林卡还创作出了风格淳朴且带有清新气息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向彼得堡告别》。这首音乐作品虽没有在世界上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但也被称为“格林卡时代俄国抒情歌曲的百科全书”。

  《向彼得堡告别》这部套曲是由12首抒情歌曲组成的,由多种声乐题材组成,刻画出多种音乐形象。其中第9首为《云雀》,这首作品在套曲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广为流传。《云雀》是由格林卡作曲,由库克尔尼亚作词,演唱者为保加利亚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鲍里斯·克里斯多夫。这首歌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为《云雀》旋律简单且纯朴。通过音乐的旋律,听众很容易感受到俄罗斯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同时歌手生动的歌唱让听众感受到了一丝悲伤的情绪,让这首歌曲有了更多的欣赏性。

(二)钢琴版《云雀》的创作背景

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涌现出大量的音乐人才,这让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这五人中更以巴拉基列夫(1837—1910)为主导,在这一时期巴拉基列夫主要推崇民族情感,弘扬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提倡回归俄罗斯淳朴的生活。这和巴拉基列夫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巴拉基列夫结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物乌雷贝舍夫,乌雷贝舍夫启发了巴拉基列夫在音乐方面的灵感,使他结识了很多音乐界的知名人士。使他在早期就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并且在艺术观念上深受格林卡的影响。这使得巴拉基列夫的音乐风格与格林卡相似,如前所述,都是以民间音乐为主题。但与格林卡相比,他的音乐创作更加富有想象力。这就使得俄罗斯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这一时期,俄罗斯音乐主要推崇民族情感,提倡人民能够回归淳朴的生活。著名作曲巴拉基列夫改编过很多民间音乐,其中就有《云雀》。他对格林卡的音乐有深刻的感悟,这使得《云雀》在被改编成钢琴作品后变得极具特色,成功地从声乐艺术转变成了钢琴艺术,这是他一生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情,主要体现了分别之情。改编后的《云雀》保留了原创的风格,使钢琴和声乐表达有了很高的契合度。不同的是,钢琴表达多出了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旋律上,巴拉基列夫利用钢琴音域广的优势将整首乐曲的旋律变得更加丰富,打破了原作者的局限性。从音乐角度看,钢琴版的《云雀》有着丰富的和声部分,通过和声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作者也借鉴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开头和结尾加入类似于鸟鸣的音乐型,利用音乐的节奏、音高来模仿云雀的鸣叫。这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观众有了更好的音乐体验,更容易联想到云雀的形象。这是一次大胆的实践,但在一定程度上让《云雀》有了新的艺术魅力。

三、《云雀》的艺术表演

音乐是可以传递情感的,而情感主要来自作曲家。作曲家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主要体现在音符、强弱、节奏上。而演奏者需要将音乐更好地呈现出来,将作曲家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这需要表演者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并分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节奏以及表情符号。两首音乐在创作风格上有着相同之处,但在旋律和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声乐作品以抒情为主,并采用了美声唱法来演唱《云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通过音乐与身体产生共鸣。美声唱法以音色华丽流畅而著称,表演者通过美声唱法的表演可以给观众呈现出更丰富的音乐内容。

  声乐版的《云雀》与钢琴作品相比较,两者之间的作曲结构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钢琴作品的作曲结构借鉴和采用了声乐素材中的前奏、主题和尾奏。不同之处出是钢琴在主题部分进行了扩充,但扩充部分与原作曲的展开方式保持了一致,沿用了声乐题材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主题。在音乐情感表达上,钢琴和声乐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声乐题材可以通过歌词和人声,让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而钢琴作品则是通过丰富的音乐旋律与形态来展现音乐情感。除此之外,钢琴曲中还加入了鸟鸣的音色,这让音乐整体更加生动形象。

(一)《云雀》的声乐表演特点

作者格林卡通过对云雀的观察用比喻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云雀》。在作品中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延伸到对心上人的思念。本首作品是4/4拍,乐曲整体在e小调上进行,音乐中e小调总能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觉;应用在乐曲中会产生奇特的形态与魅力,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情感。主要结构由A、B、C三个乐段构成,分别为引子、间奏、尾声三个部分。间奏和尾声采用了相同的旋律,并与引子形成呼应。声乐作品《云雀》采用了单主题旋律,主题句是由2小节构成,运用了分节歌的歌曲形式。分节歌是指同一曲调下反复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

  整首作品的演唱形式是主歌部分配合副歌部分进行,主歌具有较强的叙述性,而副歌的音乐更让听众印象深刻。值得注意的是,《云雀》这首作品属于声乐套曲,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明确主题。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不宜音量过大,要以叙述的方式来演绎整首作品,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要内容。整首作品音色较为柔和,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并不需要用洪亮的声音,但需要在情感上做出相应的变化,通过演唱技巧将《云雀》这首作品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需要使用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能更好地表现出作曲家的情感。美声唱法是一种混合声区的唱法,在歌唱时按比例运用真声和假声。更重要的是,美声唱法需要将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形成特有的音响特色。这样可以增加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但这也会产生一些演唱问题,因为需要腔体共鸣,所以很容易出现吐字不清的问题,这是不利于演唱《云雀》这首作品的。想要展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就需要演唱者对咬字和吐字更加重视,并且做到发音与呼吸完美地配合。如果想更好地演唱出作曲家的情感,还需要演唱者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曲目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既可以提升演唱者的理论基础,又能帮助演唱者在舞台上更好地完成表演。

(二)《云雀》的钢琴演奏特点

在钢琴表达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将声乐作品的主体部分扩充为了三部分。钢琴版的《云雀》采用的是变奏曲式,主调式为降b小调,节拍为4/4拍。乐曲的整体结构为引子(1—13小节)、主题(14—33小节)、变奏一(34—54小节)、变奏二(55—64小节)和尾声(65—70小节)。整首作品不仅突出了主题,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引子部分由3个乐句构成,速度为行板,让整体乐曲有种缓慢而优雅的感觉。其中前两小节体现了音乐的核心音调,也继承了原歌曲的特征。不同于原歌曲的是,在后两小节中钢琴利用前置双倚音来模仿“鸟鸣”,这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让整个音乐更具个性。与声乐相比钢琴表达更加丰富。

  主题部分是由5个平行乐句构成,每个乐句的开始部分都是十分相似的,以四度上行跳进并以不同方式折回。在后半段中,5个乐句各自展开变化,在舞台表演中以华彩、炫技的方式与后面的部分进行衔接。这部分的调式在大小调之间交替,给人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这部分与诗歌的修辞手法相呼应,反复强调主题,给听众带来梦幻般的情感体验。在表演时应用了连音弹奏,控制指尖的力度以及演奏的连贯性,更好地体现了音乐的歌唱性。

  变奏一中出现了4个声部,作者运用了和声织体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为一条主要的旋律加上次要的和声伴奏或旋律。在这部分需要体现演奏者的个人演奏水平,如上所述,在主题与变奏一的交替处出现了华彩片段,仿佛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云雀急行的画面。钢琴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演奏技巧,体现钢琴演奏的多样性。演奏者右手弹奏中音部,主要为分解和弦与高音旋律的交替,左手需要在次中音的音乐中演奏鸟鸣音型,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大范围的音域中完成琶音和弦、颤音和弦。

  变奏二中,和弦织体声部逐渐增加,多声部表现了音乐的多层次感,音乐速度稍慢,给听众一种宁静的感受,后面的乐句则是先以强奏和八度叠加的方式来加强主旋律,随后转入弱奏,最后停在不稳定的属和弦上。这样的音乐表达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这部分音乐声部增多,演奏者需要双手配合完成主旋律的衔接。这部分的旋律频繁地使用1指和5指,这令演奏难度大幅提升。后面的乐句出现了华彩,左手的琶音柱式与右手的颤音和弦相互配合,再到双手的颤音,整体表现为先渐强后渐弱。在演奏中还多次出现滑奏、颤音、和弦等演奏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手腕僵硬可能会导致音质粗糙混乱、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这对演奏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在尾声部分给人一种明亮且柔和的感觉,这部分的中音区用琶音柱式和弦,低音区采用的是分解和弦。钢琴演奏者需要注意声部层次的划分,体现出音色对比以及和声的色彩变化,用指尖发力,手指动作要小。这样能更好地演绎出云雀的鸣叫声,与引子部分相呼应。结尾处的力度由强变弱,带给听众无限的遐想。

四、结语

声乐作品《云雀》更容易表达情感,通过歌词更好地描绘音乐内容,通过歌唱家对作品的演唱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不同于声乐作品,钢琴作品《云雀》在演奏时,更注重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但并不能直观地呈现给听众,需要演奏者通过很多演奏技巧来表现音乐。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手指独立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强调手指坚强有力。这样才能展现出音乐的歌唱性,让钢琴的声音变得人声化。总的来说,两种不同方式的表达都是为了将音乐中的情感更好地传递给听众,让听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进而增加音乐的表现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