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绘画出现的时间较早,在其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了工丽细致的特点,善于用线条和色彩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材质的选择上也更偏重对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随着工笔重彩艺术的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潘絜兹等大师的大力倡导下,工笔重彩成为热门绘画种类,并对西方绘画艺术的语言、技巧进行了吸收和借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工笔重彩画演练之感的提升,为工笔重彩表现形式、绘画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笔重彩画的发展促进了其领域内理论研究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绘画技法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便是工笔重彩中“肌理”呈现方式和表现技法的研究。很多研究者从绘画步骤和色彩呈现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对其技巧的运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肌理”的重要性,本文对肌理技法的表现效果与制作方式展开分析,希望能帮助学习者掌握技法,实现工笔重彩绘画中肌理的良好表现。
一、工笔重彩画中画面肌理效果概述
肌理,本意是对物体表面纹理结构的呈现,包含了纵横交织、高低变化和粗糙光滑三对概念。在抽象主义绘画的发展中,逐步将这一概念运用于抽象主义绘画语言的描述中,从而形成了其他的绘画意境展现。在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中,对画面中肌理的运用和呈现极为重视,因此,想要掌握其肌理技巧,首先需要对肌理的属性、表现以及制作种类展开分析。(一)肌理的基本属性
在现代绘画语言中,肌理的呈现和运用具有偶然性,它是一种不可复制的、随意的,但却是具有极致丰富性的艺术语言。它的运用产生于偶然,但对绘画艺术表现力的增强却是必然的,它所创造的艺术氛围总是出乎意料地精彩。当肌理运用到工笔重彩绘画中,就在工笔画的基调中增加了写意性和书写性,从而形成了理性与感性、刻形与传神的结合,并赋予了工笔重彩艺术蓬勃的生命力。而且,肌理的运用,还可以在工笔重彩画中增加类似于油画的厚重感,提升色彩的表现力,增强画面的沧桑感,甚至在肌理的表现中,还可以运用只勾线、不渲染的绘画方式,直接运用“厚”“薄”的对比填涂,增强绘画语言的表现力,肌理能够在材料的支撑下,将绘画者的构想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二)肌理的表现技法
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工笔重彩绘画在进入新时代后,与现代审美艺术、艺术创作理念交互融合,出现了艺术趋向、语言表达、画面呈现,以及再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现代艺术的审美对绘画中作者的艺术构想、材料运用以及绘画立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绘画技巧需要逐步提升和创新。因此,当代工笔重彩绘画在绘画语言上,对油画画笔的呈现、笔触的表现力、刮刀痕迹,以及材料厚涂浮雕感等表现方式,进行了吸收和借鉴,推进了绘画领域中,不同绘画种类对肌理呈现方式的借鉴和创新。而工笔重彩自其产生初期就对粗狂线条、岩石表面等具有表现力的肌理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因此,其创作技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对其他绘画种类中的肌理技巧和表现方式都进行了吸收和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自身肌理技巧的表现力。(三)肌理制作的种类
肌理的制作种类主要分为两类,即自然性的肌理和人工性的肌理。从命名方式就可以看出,两种制作方式的区别在于表现和再现的不同。所谓自然性的肌理是指自然界固有的,例如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动物,以及不同的地貌等自然物上,本身存在的肌理。而人工性的肌理,是绘画者对自然物纹理的再现,它是绘画者的艺术语言,是对自然事物呈现的再加工,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技艺,对自己观察、触摸感受到的纹理进行再现,从而形成了类似皴擦、刀刻、喷洒以及蘸碾等肌理呈现。从二者的命名、来源、形成方式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人工性的肌理呈现是对自然性肌理的再加工,这样的表现是绘画者自身技巧对自然事物的升华表现。二、当代工笔重彩画中肌理制作的表现方法
在工笔重彩类绘画中制作纹理,需要对技巧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绘画的过程中,很好地掌控水分的用量,在技巧的运用中展现出理想的效果。由于肌理的制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需要绘画者在技法的基础上对可能呈现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预估。但一切肌理的制作,都需要精湛的技巧作为有力支撑,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呈现肌理,先要对制作肌理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一)喷洒法
在工笔重彩绘画技巧中,喷洒法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因为这是一种最为便捷且容易掌握的制造肌理的方法。所谓喷洒法,就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颜料的属性和绘画者想要的效果,将颜料调制成一定的浓度,用工具(牙刷、毛刷等)进行刷色、蘸色处理,借助手部的力度变化,形成工具与纸张接触、摩擦的变化,达到一种近似于雨点的喷洒效果。这种肌理的处理方式能够形成面状的变化,在画面中颜料覆盖的面积,可借助力度和工具的形状来调节、整理。但是,当绘画者需要借助这个面形成大画面中的肌理呈现,则需要更换工具,借助喷壶等更具有喷洒覆盖性的工具,来塑造肌理效果。在使用该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绘画者关注颜料的浓度,以及水和颜料的比例,从而形成预想的颗粒感。此外,部分绘画者为了画面颗粒感的长时间保留,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即在喷洒颜料前,先在画面刷上一层胶水(无色),增加颜料和画面的黏合度,从而提升颗粒感肌理的保存效果。这样的方式在画家江宏伟的作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展现(参见图1)。
图1 江宏伟《夏趣》
(二)贴纸法
贴纸法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自然物肌理的高度模仿,也可以贴合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调整出更为理想的肌理状态,因此,这一方法在肌理的制作中被工笔重彩绘画者频繁运用。贴纸法所采用的材料是极为简单的,也是较为常见的,例如对报纸、拷贝纸以及色宣等,都可以直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纹理贴合在画面上,从而借助材料的褶皱展现出不同的肌理质感。在运用的过程中,一般工笔重彩在同一个画作中采用一种材料进行粘贴,从而确保在纹理、质感的展现上,尽可能地形成和谐统一的风格,避免过多肌理之感的呈现,以防止出现杂乱无章的感觉,而且在粘贴好的纸张上面,还需要刷上一层胶矾水,便于之后的赋色、染色处理。贴纸法还有一个优点是对画面层次感的体现,利用不同的纹理营造出层次递进的肌理感。例如在胡明哲的工笔重彩作品《雨》中(参见图2),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将箔纸作为材料,运用贴纸法呈现出人物衣服透明的肌理感。
图2 胡明哲《雨》
(三)拓印法
拓印法是一种借鉴其他肌理艺术形成的肌理制造方式,在运用时往往需要根据使用材料的质感,先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制作出一定的肌理,再将这种肌理进行拓印,转模到自己的绘画画面上。一般会采用纸张、毛巾、布料以及揉捏的方式制造出一定纹理的材料,制造出凹凸不平、崎岖性的纹理,然后用蘸色来拓印。在拓印的过程中调整物体的状态,借助力道的大小,形成不同程度的纹理变化,以达到理想的肌理效果。例如蒋采萍老师的作品(参见图3),就采用了毛巾蘸色的方式,以打拓的方式形成了画面中具有摩擦性的肌理感。
图3 蒋采萍《出水芙蓉》
(四)撞色法
撞色法是肌理制作中最为简便的方法,在运用时所需要的工具较少,却最能形成颜色在视觉画面中的对比感。在运用撞色法时,需要绘画者先在画面上涂抹一层水,然后根据画面呈现的需要,将调整好的颜料滴落在相应位置,借助喷壶的水柱压力,带动颜料在画面上形成流动“河流”状的肌理变化,从而在颜料干涸后,形成对流动感的仿真模拟。这种肌理的形成方式也广泛地运用在工笔人物绘画中,它对流动感的高度仿真能够增强画面描绘物体的天然性和自然感。唐秀玲老师绘制菊花的时候(参见图4),就会借助这样的方法,展现叶子和菊花花瓣生长的自然感。
图4 唐秀玲《闲堂古秋》
(五)笔扫法
在肌理的制作方法中,笔扫法是一种对绘画者功底要求较高的方式,因为他需要发挥绘画者对笔触质感的展现能力,借助蛤粉、水干色和较为细化的矿物颜料,在水的调配下以笔和画面的接触、摩擦,形成平涂、厚重、笔路扫痕等不同的质感,待到颜料完全干透,再用油画中的工具墩子,将多余的颜料扫掉,保留部分颜料形成的纹理,从而在画面中营造一种“觅取”的神秘氛围感。江宏伟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就会运用该方法(参见图5),从而借助笔扫的方式,形成雾雨朦胧的迷离美感。
图5 江宏伟《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三、结语
从当代工笔重彩的审美与创作趋向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绘画者展开了对肌理的极致追求,也对肌理在工笔重彩绘画中所发挥的作用、价值,有了较为清晰和充分的认识。但是由于每个绘画者所描绘的作品在风格、意境上有所区别,他们对相应的肌理制作方式也有所取舍和创新。作为一名工笔重彩绘画者,笔者认为还是需要对基础性的肌理制造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根据自己的绘画内容进行调整和运用,尽可能地还原最初的艺术构想。希望本文对肌理重要性、制作方式等方面的分析,能够帮助绘画者更清晰地了解到肌理的绘制技巧,进而提升绘画技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