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问题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5478
◎朱彩婷

  随着国家对文物传承、传播以及保护工作的逐渐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发挥的文化服务、德育、美育等功能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观博物馆,更直观地感受馆藏文物,切实体会馆藏文物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意识到文物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这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在日常工作开展期间,要做好针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借助多种方式手段,使得馆藏文物质变的速度得以延缓,将环境对其造成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以便确保馆藏文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起来”。本文以基层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问题加以研究。

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概述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艺术品研讨会上,“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这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开辟了全新思路。当前,对于博物馆而言,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馆藏文物保护的一种基础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馆藏文物保存保护的水平。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属于一种事前保护手段,是立足于环境视角之下,分析研究影响馆藏文物质变的各种因素,在结合馆藏文物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物理性质加以分析,运用现代化手段监测控制保存展示环境,使得周围环境对馆藏文物所产生的破坏速度得以延缓和控制,达到延长馆藏文物寿命的目的。这对保障馆藏文物安全、增强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有关通知中,关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了有效规划,强调需要从环境监测、设施配置以及风险预防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有关单位坚持以预防为先导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结合对文物信息的了解,对具体的预防和处理手段加以优化,进而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实现高品质落地。

二、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环境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担当着重要的工作职责,需要肩负起保护文物、传承经典的使命,在内部经营活动中要全面关注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结合当前国家所提出的保护与管理战略方针,深入分析在文物保护领域对环境建设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首先,博物馆要从实际着手,深入分析影响馆藏文物保护质量的主要环境要素,从基础的展示、存储、管理等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分别站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角度出发就具体的影响诱因加以分析,然后探索更为规范的管理路径。比如说,在对馆藏文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温湿度指标是影响馆藏质量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需要在先进设施的支撑下对内部的温湿度指标进行动态调整,避免文物受到不良环境影响而遭到破坏。通常情况下,文物保护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避免温湿度指标波动范围过大,而导致部分文物受潮,或者出现不良质量风险。其次,还需要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的存储环境。要在先进仪器的支撑下,对博物馆内部的环境参数进行全面检测,以便及时发现不良的污染因子,然后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综合管控。在确定具体的环境要求之后,需要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对接下来的保护举措进行合理优化。

三、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

基层博物馆要从自身的思想观念入手,重视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树立正确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逐步完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体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基层博物馆的建筑环境,确保其处于稳定、洁净的状态,将各种影响馆藏文物保护保存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做好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促使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理想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效果。在构建管理机制时,还要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对文物保护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博物馆所提出的全新管理理念,就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渗透,并结合博物馆内部的馆藏文物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管理制度,对基础的管理要素进行优化设置,以便全面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构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在全面了解内部文物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设置,并践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围绕馆藏的环境、摆放的位置以及空间布局等制定更合理的管理方案,并加强全员的参与意识,让博物馆内部所有员工都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到博物馆内部文物的综合管理工作当中。在全员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在文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在管理实践中,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合理应对与防控。同时,还需要在预防理念的正确导向下,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针对馆藏文物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并在先进技术支撑下科学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风险,找出不规范之处。在形成统一管理工作目标之后,要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在找准责任人的基础上,对预防和管控举措加以优化。

(二)防治害虫及微生物

在基层博物馆内部,对于馆藏文物而言,害虫、微生物会破坏其保存环境,使得馆藏文物的保存寿命缩短。具体来说,毛衣鱼、书虱、白蚁等有害昆虫都会咬蚀图书文献,并且会对有机标本造成破坏,如木质家具、生物标本等,从而使得馆藏文物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一些微生物个体无法通过肉眼发现,对馆藏文物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要做好害虫及微生物的防治工作,以便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水平。

  基层博物馆要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管理环境进行严格控制,文物库房不仅要远离生活区,还要处于干燥、通风、安全、无污染的状态。做好防潮、防湿等一系列预防工作,确保其处于良性密封的状态。对于新建的基层博物馆来说,在室内装修时则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选择,以防霉、无污染、除尘性能较好的材料为主。同时,在对馆藏文物进行拿取时,馆员则需要经过严格的杀毒灭菌处理,穿戴也要符合基本标准,从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方面加以防护,以便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此外,也需要做好馆藏文物本身的消毒管理工作。对于有机质文物来说,如木器、书画等,极易附着寄生虫卵,基层博物馆则可以借助一系列方式开展消毒处理工作,如熏蒸触杀、低温冷冻、远红外线辐射等。如果馆藏文物体积较大,为了减少基层博物馆成本支出,则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消毒处理,在馆藏文物表面覆盖胶帆布、塑料布等,以药物熏蒸的方式消杀。更要对展厅的整个环境进行全面管理,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撑下做好优化处理工作,以达到良好的预防管理工作效果。重点关注展厅墙面可能存在的渗漏问题,然后采取节能环保的防水材料,及时对墙面进行处理,并选择创新性工艺,做好墙面整体的防水、防潮处理。这样能够保证馆藏文物拥有一个优质的存储和展览环境,避免其在展览期间因为墙面渗漏问题而出现质量破损。还需要对独立展柜内部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基于风险预防思想,运用智能技术对内部环境进行科学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风险点。然后根据展柜的形状,以及所了解的稳定性参数等,在内部安装预防装置,如减震处理装置,还要安装隔振处理设施,以便独立展柜内部环境更安全。

(三)监测调控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基层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助管理、技术等一系列手段的应用,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加以监测调控,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进一步延长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寿命。

  一方面,监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基层博物馆要紧跟时代发展形势,重视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的应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增设监测终端系统,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包括温度、湿度、有机污染物、紫外线等,设定相应的指标,有效识别基层博物馆内的污染物。根据指标所反馈的结果,建立健全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风险识别系统,将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不仅如此,还需要借助人工操作的方式辅助检测博物馆现场环境,收集汇总环境数据信息,以便准确感知基层博物馆展厅、库房等位置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另一方面,调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如果基层博物馆展厅、展柜的湿度处于波动较大的状态,则需要购置净化调湿器,确保所创设的保存环境稳定、洁净。通过对温湿度的有效控制,为馆藏文物提供能延长其寿命的保存环境。如果库房内空间较小,则需要考虑外部温湿度环境,购进加湿除湿一体机、空气净化器等,以达到改善库房小环境的目的。此外,基层博物馆还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立集中调控网络系统,对各种环境调控设备进行在线监控和系统维护,进一步强化设备的保存环境和调控效果,这对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健全文物保存专用设施

基层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资金规模、库房设施、馆藏文物保存现状等,对现有的馆藏文物保存专用设施加以完善,增设文物储藏柜架、文物储藏囊匣等,不断增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对此,基层博物馆可以增设文物储藏柜架,根据文物的属性、质地等将其放置在相应的储藏柜架当中。例如,对于陶器、瓷器、相对稳定的金属等中小文物,可以将其放置在多功能储藏柜中,在层板存放空间设定方面,则需要以文物大小为依据。再如,对于一些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的文物,如纸制品、丝织品等,可以增设恒温恒湿储藏柜进行保存。

  基层博物馆在对馆藏文物进行保存时,还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而密闭式文物储藏囊匣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将外部环境对馆藏文物保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即便温湿度发生改变,对于在这一空间内存储的文物,其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整体来说,储藏囊匣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酸纸囊匣,另一种是碳纤维囊匣。前者由pH值在7以上且呈中性的纯净纸浆制作而成,为馆藏文物所创设的环境具备无酸特点,可以满足不同质地馆藏文物的实际需求,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后者则是高新材料运用的重要表现,以碳纤维材料为主,具备无污染、质量轻、强度高的鲜明特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完成碳纤维布的压膜成型工作,可以有效保证囊匣的坚固性,是保障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安全的有效途径。需要说明的是,碳纤维囊匣内所排放的物体安全无污染,包括无酸绵纸、EPE珍珠棉等。遇地震等突发情况时,可以减轻外部力量对馆藏文物所造成的损害。比如说,在对古钱币进行存储和管理期间,则需要先对其材料性质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古钱币的材质有铜、铁、银等,博物馆需要根据不同材质选择合适的专用盒,以构建良好的存储环境,然后对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有效调节。有些古钱币在遮光、防尘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对此,管理人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博物馆要重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保存,综合分析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因素,如温湿度、气体污染、光辐射、有害生物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基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预防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借助完善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防治害虫及微生物、监测调控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健全文物保存专用设施等一系列措施,为馆藏文物提供稳定、优质、规范的保存环境,使得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不断增强基层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向社会大众提供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风貌的公共文化服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