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性
(一)通过服务转型满足用户阅读需求
现代化图书馆读者服务从原有被动式服务模式逐渐向智慧化服务模式转变,是迎合时代发展以及读者需求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各行业在运营模式以及服务模式上均发生着不同变化。[1]基于服务模式进行分析,互联网的应用促使服务业逐渐向数字化与多元化以及精准化方向发展。各类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衍生产物包括数字资源与智能助理以及智慧检索等,均可应用到图书馆日常运营中。对于此类技术的应用,可促使图书馆各服务环节逐渐转向智能化,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及全面的服务,满足读者对个性化及便捷化阅读的实际需求。立足于社会与人文方面分析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可在一定程度凸显其社会教育职能,同时也是图书馆从传统以书为主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服务模式,凸显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新媒体融合
在各类信息技术逐渐普及以及高速发展下,高新技术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实现了深度融合,也促进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优化及创新。[2]引入各类信息技术就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向高效化及便捷化方向发展。同时现阶段读者需求在不断提升,其中包括深入化与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满足读者此类需求。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其属于文化信息的重要交流场所,也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渠道,需要与现代主流媒体保持同步发展。其原因为,各类新媒体更容易受到读者的认可及接受,将新媒体作为平台开展图书馆阅读服务,有助于实现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也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其中。[3]在新媒体背景下,读者服务的在线讲座与在线展览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逐渐成熟,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享受。
(三)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需求及优势日益凸显
图书馆读者服务若能成功转型,则将比传统读者服务体现出更多优势。在服务流程方面,图书馆智慧服务流程层次更为清晰,包括基础层、处理层以及分析层等。[4]在图书馆日常运营中,借助于人工智能设备对读者需求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便于提供精准服务。人工智能设备可在资源与读者以及设备等各管理环节采集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可智能化感知图书馆当前运行状态,强化资源与管理数据的整合,掌握读者实际需求,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改进提供参考。[5]在服务驱动力方面,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是实现不同层面服务的基础环节,可在智能干预与数据预测以及增值服务等方面提升读者服务的智慧化程度。在读者服务机制方面,智慧服务将人工智能设备作为基础,将智慧思维作为引导,凸显出信息的利用以及数据的深度挖掘,借助于不同环节的创新,逐渐形成以独特服务为核心的价值链与服务链以及反馈链,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用户服务模式系统。
(四)当前图书馆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下,各行业日常工作开展均借助于计算机等设备完成。而目前图书馆对于计算机等设备的应用主要在图书借还方面。其中部分图书馆内读者仅能应用图书目录卡查询,或进入书库查询所需要的材料,由于目录无法显示借阅情况,导致部分读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查找某种惯常信息。此种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服务质量,也导致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失去信心。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场所,其服务对象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此类人员的特征在于在下班或休息日才能够到图书馆学习,当前有部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与行政及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同步,导致图书馆未能充分为此类读者提供读书服务。另外,在资源设备方面,图书馆在联盟前资源设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整合后,虽然部分图书馆实现统一规划,但馆藏资源建设需要长时间完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部分图书馆自建数据库较少,数据库建设时间较长,且缺乏规范性,导致其应用价值难以体现。也有部分图书馆网站较为空洞,信息更新不及時,馆藏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建设缺少优化整合。此种数据库建设难以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在硬件设施以及环境建设方面,部分图书馆阅览室空间较小且设备陈旧,缺少现代化服务设施建设。
二、智慧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变化
(一)服务内容更为丰富
以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期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端服务不足与信息采集过程较为复杂等。[6]在信息化背景下,读者服务内容主要为图书分类上架与文献借阅以及图书目录检索等。此种图书馆服务模式并未关注到读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对于个性化服务定制的关注度也明显不足。基于读者的借阅记录进行读者阅读喜好分析,可实现阅读服务的精准推荐。另外,文献检索速度缓慢、搜索结果精准度不足也是以往图书馆服务常见的问题之一。[7]智慧图书馆建设建立在智能体系与自动化管理基础之上。基于此种特征,需要具备完善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其中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与传统图书馆建设对比,智慧图书馆可实现对读者服务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二)服务方式智能化
以往图书馆运营模式中对于读者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且落后。多数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服务处于被动状态,在读者有需求时提供相应服务,而未能主动探索读者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8]同时读者与图书馆管理者一对一与面对面交流,但基于图书馆内管理人员较少,且日常工作内容繁重,导致其工作效率较低,影响了阅读服务质量。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下,网络平台中涵盖着海量信息资源及读者资源,可将两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促使读者凭借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等设备直接进行所需信息的检索。通过智慧化检索,可快速获取到读者所需要的文献与资源,同时还具备文献检索精准且下载速度快等优势。[9]因此,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运营,使读者服务具备了智能化特征。
(三)服务对象均衡发展
以往图书馆运营模式下,其建设与发展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在图书管理与文献资源建设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还表现为受众范围狭窄,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下降,且服务对象存在明显的发展失衡问题。智慧图书馆建设,有效解决了以往图书馆运营状态下的受众范围狭窄问题,借助于智能化服务,可争取到更多用户。[10]智慧化图书馆促使不同地区的读者可动态化享受网络浏览与自由借阅等服务,且阅读的自由程度明显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另外,智慧理论自身便是国内外比较关注的话题,智慧图书馆方面也涵盖着图书馆事业发展最新且最前沿的热议问题,更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服务对象获取到更大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发展。
三、智慧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转型策略
(一)创建智慧服务平台
在智慧时代下,图书馆需要积极构建智慧服务平台,凭借此平台为读者提供建立在智慧服务理念基础上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知识服务。其中文献服务具体所指向的是图书馆结合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目标文献,促使文献检索及共享程度得以有效提升。[11]信息服務可确保读者与图书馆以及不同读者之间互通,强化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可提升读者在图书馆知识及服务建设中的参与程度。知识服务所指向的是图书馆辅助读者了解更多专业化知识以及应用技能,可采用讲座或视频等方式提升读者对相关专业领域的认知水平。智能服务平台的建设依赖于人工智能及5G技术,可通过此类技术对读者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构建起信息高速交流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向人机互联模式、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发展
以往图书馆运营模式下,其互联服务仅处在人与图书之间。对比之下,智慧化图书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联服务模式。[12]智慧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基础书籍借阅等服务,同时也更倾向于建立起读者与图书馆设备以及网络平台之间的互联。在硬件方面,智慧图书馆常规配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盘点机、智能门禁、自助借还机、自助办证机等,此类设备可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且便于用户操作。软件方面,智慧图书馆实现了三网融合,读者可凭借移动终端在随意地点及时间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与借阅。除此之外,图书馆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可借助于系统自动采集读者访问信息,有效提升了读者信息采集与整合的效率及质量。
传统图书馆运行模式下,读者查询服务,仅满足读者对于图书的借阅需求,仅能够在图书馆完成查询功能。智能化图书馆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所建立,其中文献感知服务系统、整合集群管理系统可实现不同文献信息机构与各类文献之间跨系统检索及应用。此平台建设可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内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
(三)提供虚拟体验服务
新时期读者的阅读方式即阅读需求均有明显改变,读者在阅读需求上从原有单一寻找图书资源,不断向综合需求方向所改变。针对此种特征,智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创新,需要不断向智能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方向发展。凭借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为读者提供多元化及个性化的阅读服务。以公共图书馆为例,需要在阅读服务模式上积极转变,树立起智慧服务理念,充分掌握读者阅读特征及需求,引入智慧技术元素,为读者营造更为优质的阅读体验。读者对于阅读体验及文化需求的重视程度较高,针对此情况,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了解用户喜好是图书馆阅读服务设计的重要前提。图书馆可凭借物联网等技术采集与读者阅读喜好的相关信息,并借助于现有资源体系,为读者提供相应的阅读场景以及书籍推荐。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中,将此类技术作为基础的智慧服务系统建设,能够为读者提供虚拟阅读环境,也可实现人机互动,建立起沉浸式阅读环境。除此之外,读者可借助互联网与蓝牙等引导虚拟场景,并实现资源定位。
四、结语
在智慧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5G技术等均得以广泛应用。若能将此类技术合理应用到现代图书馆建设及发展中,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图书馆运营质量及服务质量。基于当前读者对于阅读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图书馆也需要在用户服务上积极创新,凭借各类信息化技术为读者营造满足其需求的阅读环境,并提供优质的图书推荐与文献检索等阅读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读者服务创新都应坚持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永金.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转型升级[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1(05):3.
[2]邵波,单轸,王怡.新一代服务平台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业务重组与数据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02):11.
[3]刘晓燕.智慧时代智慧图书馆——以(区)县级图书馆建设与创新服务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0(07):2.
[4]徐冰娟.智慧服务指标: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06):3.
[5]朱艳,赵来娟,何国莲.信息时代以数据为载体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研究[J].甘肃科技,2021(12):5.
[6]唐乐.智能机器人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5.
[7][12]皇甫娟.“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模式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1):3.
[8]毕朦予.智慧图书馆背景下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1(07):5-8.
[9]杨薇.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转型发展——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09):2.
[10]夏超群.基于智能互联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智慧转型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08):2.
[11]金玉.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图书馆学刊,2021(08):5.
(作者简介:刘向,女,本科,内江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