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概述
《玛依拉变奏曲》是由作曲家胡廷江在《玛依拉》这首哈萨克族民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胡廷江保留了原曲的民族特色,并大胆地注入了花腔的元素,让这首广为流传的哈萨克民歌产生了别样的韵味,并在演唱者的演绎下成为华彩性极强的民族花腔代表作。《玛依拉变奏曲》曲式结构上呈现出鲜明的变奏曲特点,胡廷江改变了原有曲目的节奏时值、音符进行方向及和声调性色彩,让曲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升华,同时融入了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腔。例如在的第一次变奏中,胡廷江保留了主题的E宫调式,并在旋律上注入了花腔。花腔是一种华彩性极强的歌唱技巧,而且是西方音乐中的典型元素。这样的改编让整体旋律跳跃性极强,尤其是断音技法的加入也让整个作品在节奏上更加紧凑,形成了明显的颗粒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在第二次变奏时候,原曲的调性发生改变,由原来的 E 宫调式变为 A宫调式,但是节拍却被保留下来,这样曲目的整体速度就慢了下来,旋律也从原来的跳跃活泼变得平稳悠扬,并呈现出了一个娇羞矜持的少女形象。而正是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吸引演唱者,并在技巧与情感的融合中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二、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技巧
在《玛依拉变奏曲》这部声乐作品中,花腔的运用让作品在演唱技巧上的诠释更加完整。例如常思思、吴碧霞这两位花腔女高音艺术家都对《玛依拉变奏曲》进行过精彩的演唱,她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技巧和饱满的情感展现出了这首作品的魅力,也为听众带来了良好的听觉审美。从演唱技巧上看,《玛依拉变奏曲》在常思思、吴碧霞这两位艺术家的表演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根据嗓音条件选择不同的演唱方式。两位艺术家良好的嗓音条件让整个作品呈现出极高的辨识度,并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常思思属于偏大号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柔韧、灵活的音色传达出更加宽厚、明亮、大气的音乐线条,增强了声音爆发力,因此常思思演唱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的音色明亮、大气,十分灵动、自然,传达出歌曲作品应有的欢快、愉悦的情感效果。吴碧霞则属于小号抒情花腔女高音,呈现出明亮、集中的音色表现特征,高音区灵巧精细,具有辉煌灿烂的音色效果,因此其在演唱歌曲《玛依拉变奏曲》过程中,侧重于营造灵巧精细、辉煌灿烂的音色,同样彰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传情达意特征。两位艺术家在各自嗓音条件下选择了不同的演唱技巧,因此,同一个作品展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是存在差异的,这也让艺术声乐作品的演唱更加多元,听觉审美价值也更加丰富。
第二,控制气息,呈现出独特的音乐节奏和意蕴。稳定绵长的气息是保证音高、提升音乐节奏感、营造音乐意境的重要方式。对于演唱者而言,控制气息是演唱技巧的重要表现,是在表演中需要着重处理的部分。在《玛依拉变奏曲》这部作品中,常思思和吴碧霞两位艺术家在演唱中也是对气息的控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自己的演唱思维对气息支点进行了合理的处理,让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例如常思思的嗓音比较宽厚,声音明亮,气息更加沉稳,因此,她在演唱的过程中采用了胸腹式呼吸法进行气息处理,找到氣息的下支点,用丹田发力,支撑气息,这样形成的声音效果是明亮、结实、饱满的。例如在演唱“白手巾四边上绣满了玫瑰花,等待我的亲人弹响冬不拉”这一段中,常思思借助胸腔支点形成强烈的气息支撑,让整个演唱的线条更加清晰流畅,声音浑厚而充满力量。吴碧霞的花腔风格是灵动、鲜活的,而在演唱歌曲《玛依拉变奏曲》的过程中,她也将自己的风格贯穿在气息的控制上,即采用深呼吸的气息控制方法,提高气息支点的深度,尤其是在高音处理上,采用“中支点”技法,让高音形成鲜明的华彩,让声音更加集中地呈现在每一句歌词,甚至每一个字眼上,这样整个作品的呈现就更加鲜活生动,灵巧细腻,充满意蕴。
第三,合理运用共鸣,提升作品的听觉审美。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而打动人的声音必然是独特而优美的。在声乐作品中,演唱者会基于自身的嗓音条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来展现音域和音量,并赋予声音丰富的情感色彩,以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演唱者需要在灵活运用气息技法、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共鸣腔体的运用技巧,通过胸腔、头腔、口腔的共鸣增加声音的美感,让声音更加饱满洪亮,更加悦耳动听。在《玛依拉变奏曲》这首作品中,演唱者在民歌的基础上融入了美声唱法,让共鸣腔体的运用技巧更加灵活,同时也更具艺术性。例如常思思和吴碧霞两位艺术家在《玛依拉变奏曲》中都会运用胸腔共鸣的技巧,增加了声音的穿透力,并营造一种愉悦、快活的音乐氛围,用声音中的情感去感染观众。在此基础上,二人在共鸣技巧上也存在细微的差异,例如常思思在演唱中时常会用放松下巴、放开喉咙的方法处理低音区,通过胸腔共鸣呈现出明亮、结实且富有张力的音色;吴碧霞则是放松下巴、稳定喉咙、稳定胸腔的共鸣状态,保证声音的稳定性,让声音与气息同步,这样可以避免声音发虚,还可以在变奏中调整换声点,确保不同段落之间衔接的紧密性,保证音色的悦耳动听。
第四,适当引入西洋音乐的演唱技巧,提高声乐作品处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音乐表演艺术家对于西方音乐中演唱技巧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并融会贯通,在本民族音乐演唱中加以融合,形成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例如在《玛依拉变奏曲》的花腔演唱中,演唱者对于西洋技法的运用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常思思在《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中,对于A1乐段持续性的音阶式跳音采用了直接演唱的方法,这样的处理能够瞬间将听众带入音乐氛围,同时也契合了作品中活泼热情的哈萨克族少女玛依拉的艺术形象;在A2乐段的华彩部分,她稳定喉头,用宽广的音色来演唱上行滑音,以此展现玛依拉情绪的变化,将音乐的氛围推向高潮。这样的处理具有较高的难度,而对于东西方花腔技巧的灵活运用也体现出了演唱者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音乐审美,进而为听众带来了丰富的音乐体验。吴碧霞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的过程中,采用快速切入的方式来展现A1乐段持续性的音阶式跳音,听众感觉到仿佛有一把音符从上而下抛洒下来,从而形成了趣味性、跳跃性的音乐体验,而这样的演唱着重表现了少女玛依拉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以及唱歌跳舞时欢快跳跃的心情;在A2乐段中的华彩部分,她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将声音的表演与个人神态相融合,利用娴熟的演唱技巧为歌曲增色。此外,吴在表演中还对结尾华彩进行了即兴处理,陡然将尾音翻上一个八度,让听众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这样高难度的处理需要演唱者高超的演唱能力作为支撑,而这样高水准的呈现也能够为听众带来绝佳的审美体验。
第五,字正腔圆,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韵律。音乐作品的呈现要求字正腔圆、充满韵味。这样的听觉审美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有力地处理字头发音,以提高字音的清晰度,将汉字的发音融入音乐的旋律之中,提升音乐的韵律感。在《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中,常思思和吴碧霞虽然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是在发音处理上都是十分干脆利落的,这也让整个作品的腔调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例如在“人们都”“牙齿白”“高兴时”“玛依拉”“啦啦啦”等乐句的字头,声母为“r”“y”“g”“m”“l”,在演唱中,清晰字头发音,并融入愉快的情绪,增加发声的感染力;“高兴时”“弹起”“啦啦啦”的韵母为“ao”“an”“a”,在处理时,张大口腔,形成饱满、明亮、有力的音色。虽然两位艺术家在咬字方面各有特点,但在发音、韵律的呈现上都是十分准确且充满艺术性的。
三、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风格
《玛依拉变奏曲》是胡廷江先生在哈萨克族原生态民歌《玛依拉》的基础上,巧妙地加入了西洋花腔创作技法而创作的一首经典作品。在改编的过程中,胡廷江先生运用音乐技巧将原本只有28小节的作品拓展成为一个拥有185小节的变奏曲,促使该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韵味。在演唱过程中,不同表演艺术家基于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让作品呈现出高亢嘹亮、明快轻盈、意蕴浓厚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在《玛依拉变奏曲》的众多演绎版本中,常思思和吴碧霞在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在情感思想上的呈现也更加完美。接下来就以常思思和吴碧霞的表演为例来分析《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风格。
第一,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呈现出大气、自然的艺术风格。在欣赏常思思的《玛依拉变奏曲》时,眼前似乎呈现出一个天真活泼、热情大方的哈萨克少女,而这就是常思思的演唱风格对作品艺术内涵的影响。如果从年龄上看,常思思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时,更贴近哈萨克少女玛依拉,这也让她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个活泼的少女产生了共鸣,因而也能够用自然、随性的方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常思思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的过程中,在花腔技巧和民族唱法的融合上也下了功夫,例如在行腔处理上,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内外口腔开得都非常大,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高音区的发声位置非常高,头腔、口腔的共鸣略大于胸腔,同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采用更多的胸腔共鸣,让声音更加浑厚大气。虽然,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听起来大气、自然,但是由于演唱者自身的影响,其中也不乏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尤其是在表现少女玛依拉的过程中,常思思对于声音的处理十分灵活,没有让声音陷入沉闷,从而增强了歌曲传情达意的效果,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获得了广大听众的欢迎和青睐。这样的演唱将传统民歌唱法与花腔高音技法精巧地融合在一起,能够为听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同时也能够拓宽民族声乐表达的路径。
第二,吴碧霞演绎的《玛依拉变奏曲》活泼灵动,细腻直率。吴碧霞作为我国花腔女高音中的杰出代表,素来有“中西合璧的夜莺”的赞誉。她是我国第一位将民族唱法與西洋美声唱法融为一体并斩获国际奖项的艺术家。吴碧霞基于自身优越的嗓音条件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将中西方的演唱技巧游刃有余地运用到作品中来,并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演唱风格,而这种风格在《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玛依拉变奏曲》是从一首哈萨克民歌演变来的,其底色依然是民歌,而民歌的曲调侧重于直抒胸臆,表达人们内心最真实、最直白的感受。吴碧霞在演唱中把握民歌在感情传递上的特点,并以高亢、灵动的嗓音来塑造活泼欢乐的哈萨克少女玛依拉,让整个作品中的音符肆意地挥洒和飘荡,直率坦诚地展现出民歌的特色。同时,吴碧霞在声音的处理上也抓住了曲调委婉细腻的特点,对每一个音符都进行细腻考究的处理,尤其是在华彩部分,用胸腔共鸣的技巧来增加声音的美感,让整个作品不仅抒发情感,更是充满了故事性,而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也让音乐艺术的呈现更加细腻、真诚。吴碧霞在演唱中打破了技巧与表演之间的隔阂,用娴熟的技巧搭配声情并茂的表演来塑造少女玛依拉的艺术形象。例如在演唱“我是瓦利姑娘,名叫玛依拉,哈……”时,“哈……”的处理上吴碧霞的声音极具穿透力,且活泼跳跃,仿佛就是少女玛依拉在歌唱,同时活泼的表情甚至有一丝得意,表现出少女的心理活动,展现出玛依拉对自己歌唱的自信。这样的表现十分生动,也突出了吴碧霞花腔表演的独特风格,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总之,《玛依拉变奏曲》这首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融入了花腔演唱的技巧,不同的艺术家在演绎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技巧,呈现出鲜明的风格。这也为演唱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提醒演唱者努力夯实自己的演唱基础,积极探寻自己的风格,以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音乐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陈俊玲.花腔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两种演唱版本对比分析——以吴碧霞和常思思版本为例[J].音乐生活,2021(11):36-38.
[2]余沁怡.浅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2020(22):19-21.
(作者简介:田雨,女 ,博士研究生,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音乐理论)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