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录片的含义和叙事结构
(一)纪录片的含义
用影视拍摄的手段来记录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叫作纪录片,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通常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是人物事件等,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艺术加工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和艺术性。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就在于纪录片是真实发生的,而故事片多数是虚构的,或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录片的核心思想就是还原生活的本质,以真实性为核心,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解真实的事件,从而为纪录片增加艺术价值。拍摄时尽量保证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适当地融入戏剧冲突的表现力,增加主观的想象力,增加纪录片的吸引力。
纪录片是由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的一种影视艺术,采用影视作品的拍摄手法将真实事件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纪录片中包含了人物纪录片,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主要是围绕着人物来讲述故事,以人物以及人物的事件为核心,对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重组,形成很多种不同的叙事结构。人物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更接近于事实本身,运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以及视听语言来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同时通过后期的剪辑技巧进行完善,这种人物纪录片更容易吸引观众观看。
(二)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针对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以故事化的拍摄手法进行重组和排列,是纪录片拍摄过程的组织架构。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不单纯依靠故事的看点,更重要的是利用叙事手法对故事的重组。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如同人体的骨架,如何讲好一个真实故事,让故事变得更具吸引力,就要靠叙事结构来支撑。纪录片常见的叙事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线性叙事结构、倒叙式叙事结构以及多线性平行叙事结构。
1.线性叙事结构
与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相似,按照真实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故事。从故事的开始到发展到过渡再到故事的结尾,故事情节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是电影拍摄中最常见的叙事结构,也是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的叙事结构。具有条理清晰、故事内容连贯以及按部就班的特点。比如,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以生活化和平民化的叙事手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向人们讲述了一代伟人性情的一面。
2.倒叙式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与线性叙事结构有所区别,倒叙式叙事结构将重点放到开始,也就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最吸引人的看点放到开始,接着再按照真实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叙事。具有打破惯性思维,设置悬念以及节奏紧凑,逐步推进情节的特点。将最精彩的部分放到开始,更好地吸引了观众注意力。比如,纪录片《这五年》,就是采用倒叙式的叙事结构,导演将主人公从乡村走向城市再从城市回归家乡作为开篇引入部分,以平凡人为叙事视角,讲述真人真事,还原了真实事件发生的场景。
3.多线性平行叙事结构
很多纪录片都是由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的一个大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独立成一个单元,但是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内容,这种叙事结构就是多线性平行叙事结构。具有复杂性的时间顺序,利用平行时空以及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将每个小故事先后组合在一起。比如,大型电视纪录片《大黄山》就是利用多线性平行叙事结构,巧妙地将每个不同的单元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了黄山奇秀之美和徽州文化。
二、纪录片《黄大年》的叙事结构
(一)叙事时间
无论是人物纪录片还是其他类型的纪录片,都是按照一定时间进行叙事的,叙事时间是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方式。纪录片《黄大年》对叙事时间的处理,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将黄大年老师回国作为故事的开始,给接下来回国工作以及国外生活的优越叙事做好铺垫,中间在回忆黄大年老师成长历程时,运用了一些插叙的手法,讲述黄大年老师出国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从而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顺序和节奏。
纪录片《黄大年》以倒叙式的叙事结构向人们展示了黄大年老师的一生,包括叙事顺序和故事时间。开头以黄大年老师从国外回国来吸引人們的关注,开篇点题,用插叙和顺序的叙事结构将黄大年老师的工作成就排列起来,清楚地向观众介绍了人物以及事件的主题。故事从黄大年老师2009年底回国开始,按照黄大年老师回国后的工作成就到最后逝世的时间顺序,中间穿插了黄大年老师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整个叙事时间都围绕着黄大年老师展开,将黄大年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按照一定的时间讲述出来,塑造了黄大年老师的爱国情怀。
(二)叙事空间
回国前和回国后两个时空,构成了人物纪录片《黄大年》的叙事空间,运用回忆式和体验式的叙事手法推动空间场景的转换,把国内和国外两个空间不同的生活状态向人们展示,镜头在黄大年老师国内与国外的生活工作之间穿梭,也体现了黄大年老师在国内外生活工作状态的不同。利用回忆式的表现方式,带领观众进入黄大年老师国外的生活空间,同时利用体验式的表现方式带领观众感受黄大年老师在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叙事的空间本身就具备了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对空间的转换都有着不同的解读。人物纪录片《黄大年》对叙事空间的处理,将黄大年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当作主题,将国内国外的视角进行转换,国内与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特定的联系,在时间的顺序上也没有先后之分,从而形成一种平行空间,向观众讲述了黄大年老师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稳定。在这两个平行空间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在无形之中引导观众去联系两个空间的差异性,带给整部影片一种时空交错感,丰富了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也让影片在看似杂乱的情况下显得更有秩序。
(三)叙事情节
在人物纪录片当中,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情节通常都是凌乱的,没有既定的剧本,也没有演员的表演,需要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将纪录片的叙事情节变得故事化,吸引观众关注纪录片。人物纪录片《黄大年》,讲述了黄大年老师怎样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默默奉献。
每一件发生在黄大年老师身上的真实事件,都以故事化的情节讲述出来,将叙事情节变得具有连续性。人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黄大年老师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会发生不同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加以提炼和概括,就变成了纪录片的叙事情节,将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出来,这就是故事情节变化的过程,是对人物生活中真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四)叙事语言
语言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纪录片展示情感的最佳方式。人物纪录片往往按照真实的场景和语言来还原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旁白、画面、人物访谈以及背景音乐等构成了纪录片《黄大年》基本的叙事语言,从而促使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
人物纪录片《黄大年》中的画面语言有效提高了影片整体的艺术性,其中包括拍摄的光源、场景以及画面构图等艺术元素。镜头语言是叙事语言的一部分,大量的镜头语言组合成纪录片整体的画面。人物纪录片主要突出的是人物的真实事件,从而还原人物身上的内在精神。在纪录片《黄大年》中运用镜头语言捕捉了黄大年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行程等,通过这些叙事语言的展示,不需要过多的旁白,就能展示出黄大年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爱国之心。
旁白、人物访谈与背景音乐构成了纪录片《黄大年》的主要情感,不同背景音乐的烘托,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在纪录片《黄大年》中,旁白贯穿了影片的全部,以旁白的角度向人们介绍黄大年为祖国奉献的一生。通过黄大年身边同事、学生以及亲朋好友的介绍,将黄大年的一生进一步升华,更强调影片所展示的情感。
三、纪录片《黄大年》的叙事视角
在纪录片中,叙事视角指的是拍摄主体对人物以及故事叙述时的角度,也就是如何将故事讲述出来以及讲故事时的视角。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也会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了解人物纪录片就要分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按照叙事的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内部视角以及外部视角等。一个准确的叙事视角,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情节当中,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创作者拍摄影片的意义以及情感的抒发。
人物纪录片在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影响下,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表现,用较为客观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人物纪录片还要围绕着人物的事迹来讲故事,这就更加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选择。在人物纪录片当中,叙事视角具体体现的是叙事人称的不同。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叙事视角也不是单一的,很多纪录片通常会根据故事的情节,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人物纪录片《黄大年》主要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和外部视角,将黄大年一生的奉献精神以及光辉事迹讲述出来。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人物纪录片《黄大年》的叙事风格,还影响着影片的整体效果。
为了丰富影片的画面层次,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以及黄大年老师的伟大,带领观众进入黄大年老师的事迹当中,本片选择了全知视角和外部视角,使观众有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在人物纪录片《黄大年》的叙事视角中,主要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讲述者与黄大年老师没有关联,站在客观的角度表达黄大年老师的爱国情怀,也展示了影片的真实性。
四、纪录片《黄大年》的叙事手法
实际上,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人物纪录片要应用合理的叙事手法将人物事迹生动地讲述出来,这也关乎一部纪录片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在人物纪录片《黄大年》中,主要的叙事手法有巧妙设置悬念、突出人物选择时的矛盾以及人物生活工作的细节等。
(一)巧妙设置悬念
悬念设置能够引起人们继续观看影片的兴趣,巧妙设置悬念成为纪录片讲好故事的一个重要叙事手法。人物纪录片《黄大年》在开头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黄大年老师“逃”回国,为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给人们留下故事的悬念,让人们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黄大年老师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无私奉献的。接下来也没有直接揭晓悬念的答案,而是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一步步地讲述故事,将这个悬念贯穿在整个影片当中,讲述人物事迹的过程也在渗透着悬念的答案。可以说看完整部影片才能真正理解黄大年老师的爱国情怀。
(二)强调人物的选择矛盾
“戏剧的本质就是冲突。”矛盾是电影故事情节的基础,也是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基础。假如没有矛盾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就无法顺利过渡,缺少一定的看点。人物纪录片《黄大年》强调了黄大年老师内心的矛盾,也就是回国与继续留在国外工作之间的矛盾。黄大年老师在国外的公司高薪挽留他,而他报效祖国的决心告诉他要回到祖国。做好决定之后,黄大年老师便匆忙回到国内任教。黄大年老师不敢在国外多留一分钟,哪怕再多看一眼可能就会改变他的决心。纪录片利用黄大年老师内心的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增强了整部影片的故事性。
(三)捕捉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细节的处理对整部影片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或是人物造型和性格的细节处理,或是场景的细节处理以及声音的细节处理,这对影片的成功与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人物纪录片《黄大年》利用长镜头和空镜头展示了黄大年老师工作过的地方,从早年的办公室到生前最后工作的地方,每个细节都向观众清楚地展示,表现了黄大年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更是让人们看到黄大年老师身上的感人事迹。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人物纪录片《黄大年》在叙事结构中注重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情節、叙事语言的运用,并运用了全知视角和外部视角以及各种叙事手法,很好地讲述了黄大年的感人事迹,从而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孙傲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探究[J].电影评介,2016(14):104-106.
[2]赵晓彤.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的叙事艺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1):4-6.
[3]冯佳璐.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6.
[4]吴娜.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5]王容.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以《夕阳舞者》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丁鸿志,男,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创作)
(责任编辑 徐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