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带一路”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4759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漫漫历史长河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歌舞、器乐、宗教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在中华大地上竞放,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作品。极具包容性的民族音乐广泛吸收了周边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精粹,在相互交融中发展,形成了色彩斑斓的音乐体裁、音乐风格。合作交流是共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主要方式,沿线各国民族音乐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社会精神风貌,促进民族音乐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扩大人文往来,共同构建多元化民族音乐合作机制,在互知互信、互帮互助、互学互鉴的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民族音乐共同体。

  关键词:“一带一路” 民族音乐 合作交流 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最佳效果。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沟通的桥梁、增进了解的共同语言,是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我国文化的窗口,为我国文化提供了多样的展示渠道。

  一、“一带一路”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一带一路”拓宽民族音乐生存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生存压力加剧,部分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受破坏,传统的音乐传承机制逐渐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传承人数锐减,传播区域萎缩,创新性减弱,再加上流行音乐冲击,受众审美观念改变以及相关教育缺位,进一步加剧了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困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也为民族音乐交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在“一带一路”语境下,民族音乐打破地缘边界,建立丰富的交流渠道,沿线国家及民族文化联系日益增强,通过密切交流逐步形成了合作共享、一体发展的新机制。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正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宽维度、多视角和协同合作的民族文化交流场景,全面拓宽生存空间。

  (二)“一带一路”提高民族音乐创新活力

  创新是民族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提高民族音乐发展活力,完善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机制,必须不断创新民族音乐形式,实现民族音乐多元化发展。音乐艺术的发展,本质上是大众对音乐艺术诉求的直观体现,不仅反映了普通大众对音乐艺术的生活化诉求,更展现了大众心底的情感诉求。随着“一带一路”纵深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与各国音乐艺术融合不断深化,增加了部分文学特征,所涉及的演奏题材日益广泛,风格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不同群体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创新活力得到释放,涌现出大批极具艺术风格、文化特色的作品。

  (三)“一带一路”提高民族音乐影响力

  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在生活繁衍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图腾。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和承载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为当前深化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素材,是重要的文化名片。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民族音乐抓住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项目,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民族音乐在对外开放大局中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各国音乐交流理念不断更新,交流形式不断创新,我国民族音乐的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一带一路”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困境

  (一)生存土壤遭受破坏

  民族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劳动人民朴素生活形态的艺术性表达。民族音乐的生存土壤是区域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模式迅速被机械化工业生产模式取代,生存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大量劳动人民离开田地,迁移到城市谋生。与此同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个人能在短时间接触海量信息,部分民众逐渐失去了品味民族音乐的耐心。过去诞生于山间田野的号子、山歌,慢慢失去了生存土壤,消失于喧嚣的城市街道。失去了原生态的乡土环境和共同劳作的生活状态,失去了田间劳作的人民,民族音乐逐渐丧失了更新的血液,陷入无处可传、无人可传的困境。

  (二)听众审美偏好发生转变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窗口,作为听众,对音乐的选择无不带有个人偏好,群体性的音乐选择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之间交流日益深化,各国音乐文化纷纷涌入国内,摇滚、爵士、布鲁斯等节奏感强,极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受到热捧。随着音乐播放软件不断升级,获取音乐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当代年轻人更加青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加上部分民族音乐仍旧以方言为载体,叙事性较强,如果不了解其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则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这使得民族音乐不易为年轻人理解和接受,逐渐被“冷落”,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输出的活力。

  (三)传播方式僵硬、内容单一

  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部分,其传播方式与人类的信息传播同步发展,人类的音乐传播从原始的口头传唱,到以乐谱为载体的标准化传播,到集储存、播放于一体的现代音乐播放器,再到现在的网络传播,传播方式越来越便利。当前,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民族音乐传播效率不断提高,但在全民网络时代,民族音乐传播途径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普通听众的关注度仍旧不高。“一带一路”语境下,我国民族音乐对外交流主要以音乐节、音乐会、主题论坛等传统的传播方式为主,内容上也相对单一,普通民众参与感较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播效果。

  三、“一带一路”语境下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路径

  (一)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土壤,创新民族音乐内容

  民族音乐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表达,凝聚了各族人民最直接、最质朴的情感,展现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面貌。当下,随着社会加速发展,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环境也随之改变,民族音乐唯有不断革新,才能跟随时代步伐,迸发生命力,为大众接受。“一带一路”语境下,各个国家互通互联,不同文化得以传播、融合、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在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沟通。全面了解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文化习惯、风土人情,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元素,对民族音乐进行大胆的改编加工,丰富民族音乐内容,拓宽民族音乐受众,提高民族音乐欣赏性,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传唱的新民族音乐来。

  (二)构建“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传播体系,创新民族音乐传播形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快捷、获得性高、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技术迅速成为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创新民族音乐传播形式,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融合不同领域或项目的优势资源,建立少数民族音乐存储数据库,对民族音乐进行详细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保存。同时,应充分利用短视频、微博、电视等新媒体传播载体,融入年轻群体喜欢的传播元素,用更现代的方式,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让年轻人能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者。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了解各族人民对音乐的偏好和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交流方案,创造各族人民乐于接受的音乐交流方式,以更低成本、更高效、更和谐的方式,构建“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传播体系,加快我国民族音乐走出去的脚步,提升我国民族音乐国际影响力,激发我国民族音乐内生动力。

  (三)搭建“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传播平台,打造民族音乐国际文化品牌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缺乏有效的传播平台,未能真正打开国际局面,传播效果欠佳。传统意义上民间继承者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大多是基于主观上的心理需要和客观上的社会生活需要,主动建设传播平台的意愿较弱。当前情况下,民族音乐传播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传播平台的建设变得愈加重要,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高效专业的传播平台有助于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良性发展。“一带一路”语境下,为促进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需要与沿线国家共同搭建民族音乐传播平台,一方面可以做大做强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音乐节、音乐论坛等官方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国内的QQ音乐、酷狗、网易云等音乐播放软件和Tiktok等视频播放软件,积极推进中国民族音乐大众化教育,打造并推广民族音乐国际文化品牌,通过这些播放平台,将中国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时代精神以多元化方式呈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民族音乐国际传播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凯.《中国西部组曲》之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03.

  [2]张一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该如何发展[J].艺术大观,2020(02):107.

  [3]许达之.论地方特色民歌发展传承的困境及对策——以四川纳溪民歌为例[J].四川戏剧,2011(03):106-108.

  [4]杨晓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民族音乐,2020(01):46-47.

  (作者簡介:裴芊芊,女,本科,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