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4976
摘要:西方当代美术思潮的兴起,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当代美术走向世界,获取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也开始从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发展到回归中国本土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

  关键词:当代美术 发展 传统文化

  20世纪的一百年里,随着科技、经济的急速发展,世界艺术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发展到了当代艺术。中国从70年代到今天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艺术发展历程,在当代美术与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之间展开了探索。

  现当代美术不单单是艺术语言上对传统形式的更新,更是传统文化、美学标准的颠覆,甚至价值取向上的巨变。经济全球化不仅打破了各国文化之间的壁垒,也摧毁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屏障,使得当代美术变成了一个“去民族化”或者“超民族主义”的舞台,并朝着“同质化”方向发展。[1]同时,当代美术的“反传统文化”“去地域文化”等特征也影响着当代美术工作者。

  中国当代美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于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大规模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家频频在国际大展、双年展、博览会上露脸,形成某种“中国热”。[2]同时,当代美术也从激进、浮躁开始寻找沉静,从破坏一切秩序中探寻建立新秩序,从蔑视一切传统文化中剖析时代人文精神,从否定一切传统到开始探究新的传承。

  一、当代美术的批判性、创新性

  1.对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批判与摒弃,对历史性题材等的批判,转向西方式的个人性化、哲学性、无主题的题材表现。

  2.基于“前卫立场”的批判。前卫这种意识具备三种要素:第一种要素是另类,如杜尚将一个男用小便池命名《泉》拿去展览馆展出,这样一件另类的艺术品就颇具前卫性;第二种要素是艺术创作本身的反抗意识,其是传统的、学院派的,当然也可能是某个流派、艺术机构、团体的;第三个是制造“挑衅事件”,对传统的规范、人类行为规范跃跃欲试,当然这样一种挑衅性已经变成了一种表演。

  3.形式语言的批判性。思想内容的批判带来了形式语言的批判,国内对形式语言的批判源自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在现实主义题材决定论的语境下提出了绘画形式美的问题。这样一个说法与当时的思潮格格不入,引发了大量的辩论。随着蒙德里安、康定斯基与美国波洛克的抽象艺术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思潮与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抽象艺术走入了一个极端,逐步开始出现了过于简单化和观念化的倾向,形式语言也开始了多样化的探寻。

  二、当代美术的艺术多元性、多样化

  1.中国当代美术一开始是对西方艺术毫不避讳地借鉴,后来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创作和展示的高潮,伴随着反叛、借鉴、吸收、实验、创新、展示、讨论并行的环节构筑了中国美术新局面。

  2. 90年代,全国各地出现了艺术表达上自由靈活、风格观念上注重个人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新生代画家。这其中包括曾梵志、石冲、范勃、邓箭今以及后来的方力钧、岳敏君。范勃有一种说法可以代表“新生代”艺术特质:“流行的观念变化常常乍现逝于转瞬即逝的当今……现实的存在诉诸作品转化为作品的真实才变得永恒。”[3]“新生代”艺术家以特有的方式涉及无聊、无奈、冷淡、空虚、诙谐这样一类话题。

  3. 90年代,受德里达的结构主义、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等学说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影响,观念艺术在这样的思潮下滋生。批评家顾丞峰将观念艺术的特点概括为:(1)强调思想性与批判性;(2)反对对象化;(3)反对审美中心;(4)崇尚智性因素;(5)摒弃风格;(6)反对收藏。[4]按照表达方式不同,观念艺术可以分为装置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装置艺术(代表艺术家:徐冰、蔡国强)、行为艺术(代表艺术家:何成瑶、张洹)。

  4. 1985年西方波普艺术大师劳森柏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受其影响中国集中在1993年1~2月期间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大会堂举行的展览。参展艺术家有:王广义、李山、方力钧、张晓刚、周春芽、毛旭辉、曾梵志、徐冰、尚扬等十余位艺术家。

  5. 1992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刘玮、方力钧油画展”标志着中国另一个当代美术思潮“玩世主义”也称“泼皮主义”“生存波普”或“形象波普”出现。代表艺术家:岳敏君、方力钧、杨少斌等。

  当代美术家倡导跨界,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多元的,形式语言是多样的:绘画、装置、录像、雕塑、行为等等,诸多当代艺术家也成为角色变幻、能力多样的代表。

  三、当代美术的观念性引导与模糊性指向、主题晦涩

  当代美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内容便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区别于架上艺术:作者在开放的空间中根据创作意图采用现成物品,综合各种媒介进行展示,有的作品需要在与观众多次信息互动中完成。由于作品观念性模糊或者主题晦涩,便需要作者本人通过对作品观念进行诠释,从而引导、启示观众。

  他们认为传统视觉艺术的表达力终究还是有限的,艺术家深刻的创作主旨与寓意要求助于语言、文字、音乐、展演等进行全方位的表达,才能够让观者深刻地理解。这有点像中国传统文人画中题诗来助画达意,但在这激烈的当代艺术中却又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含蓄形式,而是以一种讲说、表演、广告的张扬方式进行直白地叙述。

  四、当代美术对传统审美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任何一个新的美术思潮或流派的诞生、发展必定会带来旧体系的批判与重建,只是当代美术这样一个西方的艺术思潮与东方传统碰撞更为强烈。有些学者认为西方当代美术进入中国,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观念。当代美术确实具有“反传统”“去民族化”“去地域化”的特征。但是,无论是经济、文化都要有一个开放的姿态,我们的美术也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与时代同步、与国际同步。开放了,走出去、迎进来,在国际化过程中保持清醒,既能够让我们的美术与世界接轨,走向世界,又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推动作用,使我们的民族文明绵延传承。

  随着当代美术在国际上的发展,诸多艺术家、评论家、学者也开始对当代美术的发展进行了一定评价:(1)打破了传统文化单一的价值取向,从意识形态层面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2)改变了社会大众既定的视觉习惯,将视觉感受扩大到更为多元的范围当中;(3)解放了创作空间,把艺术推向大众,为艺术的平民化作了必要铺垫,但同时也有对传统的割舍与破坏、对艺术标准的模糊。随着时间的沉淀,当代美术开始从激进、繁华、浮躁归于冷静思索,从破坏一切传统秩序到思索建立新的美术秩序,从蔑视一切文化到开始关注现时代生态、人文、体制,从否定一切传统到开始妥协、吸收、借鉴传统。

  总之,要建立当代美术真正的多“元”,首先需要连接本土自己的“源”,获得属于今日的创造。[5]对于本土文化的回归,对于传统美学的关注,注定成为当代美术发展的新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冰根据自身经历形成以汉字、书本、版画、雕刻、印刷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装置艺术作品《天书》,通过工匠式的刻板印刷工作对中国传统汉字进行重新解构并再现,进而通过展览将无人识别的像汉字的图像大量复制。这种借用传统形式进行颠覆性的创作,也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掌握后的批判与发展。

  当然,把本土文化资源运用得淋漓尽致的除徐冰创作的《天书》外,谷文达从水墨与宣纸的扩散原理开始,拓展了水墨装置与水墨行为等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给中国画带来了一场“地震”。吕胜中从民间剪纸文化出发,以抓髻娃娃为原型创造出了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的大量精彩作品,呈现给世人满堂皆红的精灵世界。他们都在把传统资源不断地装入自己的观念框架,去做接通古今、跨越東西的文化之旅。

  在一个“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这也是当代艺术家要面对的现实。西方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在一段的时间内仍然处于“强势”,加之信息传播的便捷与信息接受方式的一致,致使西方思想为主导的具有通约性质的平台影响着当代艺术创作思想与方式。在当代美术的创作中,必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划清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糟粕部分,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纳入当代艺术的视域,唯其如此,其生命才能够葆有健硕之态。

  参考文献:

  [1]张超.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雕塑的思考[J].人间,2016(7):210.

  [2]河清.“中国当代艺术”缘何没有“中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18(005).

  [3]吕品田.漫游的存在——新生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范迪安.文化资源与语言转换[J].福建艺术,2003(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作室模式下本科美术类符合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0JGA368);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B439)。

  (作者简介:白建强,男,硕士研究生,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文旅产品设计、油画风景画创作)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