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线条表现的差异性与共性及其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将其融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本文首先阐述中西方绘画线条表现之共性,然后分别论述中西方线条表现方法的差异性,再结合中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最后总结如何将中西方线条表现的差异性相结合,并运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
关键词:中西方线条 差异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
从中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线条是绘画中最基础的表现形式,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线条都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方对线条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所以,了解中西方绘画线条表现的共性与差异性,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深入地剖析、比较与分析艺术作品的一种重要知识基础,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西方线条表现的差异性与共性,互相借鉴,求同存异,互相融合,共同进步。
一、中西方绘画线条表现的共性
中西方绘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理解与表现。
随笔画一些线条,我们会发现这些线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而艺术家通过对最基本的线条进行深入刻画,展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并赋予其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特定的内容和涵义。研究线条时,我们发现,线条不仅只有长度,还有宽度、厚度、流畅性等特点。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工笔画与西方素描中深有体现。比如唐朝的人物画较为著名的有《簪花仕女图》,所以线条即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形象的。首先,中西方在艺术创作初期的表现方式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以最基本的线条为表现形式,都是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外轮廓,呈现出的艺术形式也基本是轮廓表现图。中国春秋时期的福建华安汰溪岩画与中世纪时期西班牙黎凡特地区的岩画,其表现形式大致相同,都是以线条的形式进行创作。
充分利用线条表达事物或景象时,画面中的线条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由现实事物中提取的,形成特定的内涵,这也是中西方线条的共性。
二、中西方绘画线条表现的差异性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线条表现的影响
艺术审美与艺术表达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绘画又是艺术审美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其发展历程十分悠久,而中西方绘画中关于线条的表达及表现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中国在艺术创作方面追求的是“写意”“尚义=意”,大部分追求的是对意境的表达。比如我国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大多是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美之情。中华民族传统的内敛性格也对艺术创作中柔美细腻的线条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崇尚追求真理。其思想较为开放并且崇尚自由,主张个性的张扬,由于是沿海岸生活,所以经常会遭到其他民族的攻击,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养成了较为“主动”的个性。
(二)中西方线条的表现方法和存在形式不同
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也是最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线条在西方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构成形式,线条又是面的高级表现形式,可以正确表达正侧面以及不同角度的事物,以达到事物的艺术表现。中国绘画赋予线条更多的精神含义,内部形式无差异,外部形式有明显差异。所以一开始中西方绘画是同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文化、材质媒介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线条在表现方式和存在形式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线条是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创作中最基本,但又最复杂的表现形式。首先,中西方对线的认识不同,中国的原始彩陶绘画、壁画、岩画,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中,都有大量地运用线条。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表现更多的具有感情色彩,艺术家把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些线条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很强的装饰性。而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表现体现更多的是“理性”,用“线”来表达造型的准确性和作品整体的空间性,注重的是“写实”,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深入研究人体,动物内在的肌肉和骨骼的结构特征。总之西方的线条始终没有中国绘画中线条的张力与表现力。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绘画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有着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结构体系与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又体现出传统而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中国画注重线的内部节律与整体展示效果的结合,并完美地把线与形、面的关系相融合。
三、在临摹与创作中的认知与体会
笔者在创作工笔画自画像的时候,临摹过何家英老师的作品,受到的啟发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笔者的作品充分运用了中西方线条的不同表现方法,这也是最高级的艺术语言。首先运用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表达特点,在体现空间与质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形式美。采用墨线勾勒的技法设色,以平涂为主,再加以渲染,成品清晰整洁,带有装饰韵味。线的运用在中国工笔画上起到传神、押韵、表达情感的作用,是整幅作品之精髓所在,并以它特有的形式反映其事物的真实性与灵魂。其次是充分运用西方线条的表现形式,充分刻画形体间的轮廓线,以及物象本身的形体结构,以此来突出人物像的真实性,正确表达人物像正侧面的不同结构关系。
四、中西方绘画中线条表现的差异性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线条表现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当代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这种因差异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所以,我们要引导并且建立这种差异,从中西方线条表现的差异性与联系性出发,设计并展开课堂实践学习。
(一)关于中西方线条表现差异性的课堂设计
线条是学习美术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针对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学生,设计一堂关于线条表现的课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步,设计关于中西方线条表现差异性的幻灯片。先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大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导致了在创作中线条表现方式的不同。第二步,在幻灯片中展示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并进行对比,比如中国的写意画、工笔画,对线的用法讲究的是“意境”的表达,对情感的宣泄;西方作品中对线的运用则是单纯地对事物的轮廓进行具象的概括与表述,比如弗洛伊德画的人体,都是通过线条来表达形体各个部位的真实性,他作品中的线条非常具有写实性。反观中国的齐白石,他的作品是利用线条来表达某种意境或某种情绪情感。第三步,了解中西方线条表现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去进行创作,这时候可以把中西方线条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二)运用中西方线条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1.线条可以提升兴趣,发展智力。美术教学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小学的美术教学,應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课堂学习题材应具有广泛性,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生理结构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
2.利用线条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对世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是比较浅显的,对事物的理解有很大一部分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时候,美术中的线条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条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出不同线条的不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即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利用线条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头脑开发程度尚浅,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新的知识,提升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线条艺术是整个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简单地临摹线条、绘制线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做到更深入地理解与创作。
4.利用线条的艺术性,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对线条的理解与体会,加深对其他形式艺术的理解,提升对生活中美的认知与体会。
五、结语
中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不要有太大的局限性,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然后是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可以接受比较基础的文化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稍加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及中外美术史的讲授,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线条的理解,并充分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彦勇.论线的表现艺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126-128.
[2]张婧.浅谈中国画的线条艺术[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2):75-76+89.
[3]李松石.绘画艺术形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4]江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吴延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高馨雨,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学;江俊达,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