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母语文化 初心 使命 文化传承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母语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一、探寻母语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專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
的确,四书五经、古典诗文等母语文化经典,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但它们却是修身养性之源泉,散发着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母语文化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离开了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漠视母语文化经典,就无法实现中华文脉的传承、文化素养的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增强,我们的人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根和魂。
二、回归母语文化的初心
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焦虑、忧郁,害怕赶不上时代的步伐,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来叩问我们的初心,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初心是什么?如何坚守这个初心?
尤其是在一些外语类院校,“随着外语学习者越学越深,民族文化缺失和民族文化身份危机也在不断加重,结果被冠以中国文化失语的罪名。”学生的外语单词记忆深刻,语法掌握到位,经验丰富,考试技巧娴熟,外语分数提升很快,口语也很纯正地道,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降低了母语文化水平,削弱了自身的母语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身份存在感却在慢慢丧失。
作为一名高校母语教师,我们教育的初心不是提分而是育人。各种考试技巧、各种学习套路,将学生教成了千人一面,将文章教成了千篇一律,不是我们的初心;只知道低头学习别人教给他的考试重点,却不了解知识背后的文化,只知道一遍一遍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背单词、背作文模板,却不了解我们的母语文化,也不是我们的初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外语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丢失了自我,忘了初心,不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即使毕业后有机会可以出国,到了国外,和外国学生畅谈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你却一脸茫然;谈到中国有哪些经典文化作品,你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一问三不知,自己都会感到文化自卑得抬不起头来,还谈何弘扬中国文化?
据调查,美国有数十万的中小学生正在学习汉语,汉语学习已风靡美国。外国人尚且都在学习中国汉字、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学,如何撑起我们的铮铮傲骨?因此,回归母语文化初心,更好地学习母语文化、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迫在眉睫。
三、传承母语文化的使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然而,“由于母语文化基本被排除在外语教育之外,部分学生不仅母语文化知识薄弱,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学生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认同感缺失,无法实现传承、创新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们努力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出国深造,拿到绿卡,在他国立足,而是在国外学习到了自己想要学的知识之后,更应该回到祖国,把自己的才能应用到实践之中,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成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大使,培养成跨文化交流者,就像北岛在诗中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祖国是一种乡音。”
传承中华文化也是我们外语类院校教师的使命之一,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出去继承和创新文化,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让每一位中华儿女能有发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个能影响人一生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什么考试重点,而是有文化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策略,多方面、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上中华文化,可以通过小品、话剧、情景剧的方式再现文学经典中的人物或故事,增加文学经典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举办经典诵读、班级诗词大会、书法作品竞赛、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活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举办假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诵读经典、品味书香”读后感活动,组织开展“书香防疫,阅读悦美”线上读书节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酌水知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遗产,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母语文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母语环境,勇当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书写者、母语文化的传承者,你若前行,便是中国的历程;你若屹立,即是中国的脊梁;你若讲述,就是中国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实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
[2]杨斌选.编.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间三大家论语文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9.
[4]肖志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2):144-145.
[5]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重点项目“母语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Awky2019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影,女,硕士研究生,安徽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