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样式化 心理特征 儿童形体
一、儿童绘画的样式化
儿童在没有表现自身主观经验和意图的情况下,表达的物体称之为纯粹的样式化表现。在纯粹的样式化表现中,儿童是单纯地表现这一物体的概念,就像人物样式化,儿童对人物的样式化是儿童在样式化前阶段经过长期的思考挣扎得出的关于人的概念,表达的人是重复着儿童个人对人的形体概念。但当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以及表现对物体的情感时,就不仅仅是纯粹样式化,而是一种样式化表现,这种样式化的改变是源于儿童对人和外部环境的情感关系以及自身的主观经验。样式化改变的形式通常通过儿童对重要部分的夸张,或忽略他认为不重要的部分,甚至改变对其有特殊情感的记号。如图1《找寻丢失的粉笔》,这位儿童夸大了手臂和脖子的部位,来表现自己对这一行为的体验。他觉得粉笔捡起来需要低头,所以就把脖子画弯,而用手捡起来的动作过程,手臂的力量很重要,所以拉长了手臂。整张画面儿童强调了他认为有意义的部分,省略了不重要的部分。这个案例显示出儿童在样式化表现阶段创造活动时,对样式形体的变形是注入自己主观经验知识,或者说是有意识、有意图地去表现。

二、儿童色彩样式化表现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对色彩的表现是出于感情关系,而在样式化阶段,儿童渐渐意识到色彩与物体的关系并重复着这种关系。我们把由重复而达到的这种“色彩的样式化”称为“客观色彩阶段”。罗恩菲德谈到,在客观色彩阶段,儿童对同样的物体施加同样的颜色,这种重复非但不是刻板的,反而让儿童获得新的经验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满足感,这也会促使他们对色彩表现更具有信心。儿童在这一阶段建立的色彩关系是通过他的视觉经验得来的,孩子看到叶子是绿色的,于是就建立起叶子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继而只要画到叶子大多会涂上绿色。这种即成的色彩关系一般是不会改变的,除非有一个具体的感情经验来使色彩改变。比如当季节变化到秋天,树上的叶子枯黄了,这时候儿童如果能从他生活中注意到这种视觉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经验刺激指导,儿童的样式化关系就可以加上情感的因素。
三、儿童空间的样式化到空间表现
在儿童空间发展中,罗恩菲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儿童空间发展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是相关的。儿童在前样式化阶段还未完全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而在样式化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空间概念。他们开始建立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合作关系。当最普遍的空间经验发生时,儿童开始与他人建立关联,把自己看作环境的一部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心理状态改变,是会影响儿童空间意识发展的。罗恩菲德在儿童空间发展中提到“基地线”这个词,儿童把所有的事物都放到这一条线中,来显示他意识到自己與环境的空间关系。每个儿童使用基地线经验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来自他对环境的主观感受。除了基地线,他还提到“X光线画”(如图2),这张画里,不同的延续实践被表现在一张画里。X光线画显示了火车隔间的内部。空间是根据重要性而加以填满的。儿童在这一阶段里所表现的儿童画以及空间都是遵循儿童自己的经验和规则,他们和成人理解的写实毫无关系。但我们细心去观察每幅画,会有趣地发现儿童在完成这幅画中所经历的心理过程,也可以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罗恩菲德.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修订版)[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3]李力加.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4]陶金鸿.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J].艺苑(美术版),1998(01).
[5]艾王伟.罗恩菲德的艺术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究,2007(03).
(作者简介:郑亚键,女,硕士研究生,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美术>)(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