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书籍设计 创新 材料
我国的正规书籍大略产生在春秋末年以前,后世尊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也是从那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书籍的制造普遍采用了竹木简、版牍和缣帛。紙质书从西汉时期开始盛行,纸的创造,不只促进了书的繁荣与发展,也为书籍制作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书籍的形态从卷轴装、散页装、蝴蝶装、折页装、线装和平装的演变,极大地丰富了书籍装帧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但书籍装帧的视觉元素不同于其他的绘画艺术。首先设计者需要在了解书稿内容信息后,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主观意向把作者的书稿内容展现出来。其次,设计者必须先了解到读者和消费者的心理,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好地吸引读者的购买欲。书籍设计者应在现代媒体发展的洪流中坚持对历史的敬仰,改进纸质书籍,让纸质书籍与时俱进,引领纸质书籍的新潮流。
一、纸质书籍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书籍的制造方法,有将近2000年的时间采用的是手写和刀刻的方式。竹木简、帛书时代,特别是纸书风靡之后,主要是手写。唐代开始,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直到明清时期,雕版印刷依旧令人称道不已,并且发展得越来越繁荣。活字印刷术的产生,使书籍得到发展。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产生,对书籍的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书籍装帧包含了版面、插图、装帧形制等设计与实施。在木简书时代,虽然没有什么版面上的艺术构想,但是一条条竹木简用编绳所形成的书籍形态,却为后世的帛书、手写纸书、版印纸书所承继和模仿,奠定了中国书籍版面设计的基本思想。帛书的朱丝栏、乌丝栏,手写纸书、版印纸书的边栏界行都是从竹木简书演变来的。随后,版印书籍在版式设计上时时创新,但基本上保持着竹木简书的流风余韵。这显示着书籍设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精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进步,各种书籍设计开始涌现。为了满足读者的感官需求,迎合读者的情感需求,设计者应创造出具备中国格调的现代书籍作品。
二、特殊材料的运用促进书籍形态的创新
材料化是现代书籍设计的显著特点,如今,书籍设计的材质不再只局限于纸张,还有纤维纺织品、皮革、木材、塑料、玻璃等,各种材质的肌理、色彩、质感散发着不同的艺术气息。这些特殊材料的运用将赋予书籍特有的气质,它们在书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书籍的材质有着不同的功能,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而在书籍材料的选择上有所区别。要想合理运用材质的特质,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不同材料的差异性,还要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选材上的创新。纸张的触感不同,如细腻平滑、厚重粗糙、刚劲弹韧等,这都是纸张给人的原始触感,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装帧手法,在封面、封底等各个方面营造不同的触觉体验。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通过高光泽与无光泽的画面对比而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的新型材料——UV(Ultraviolet)上光油,这种工艺又叫作紫外线固化上光。通过紫外线照射固化,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也无任何废气排放。通过与其他工艺结合,局部UV上光可以做出冰花、发泡、皱纹、磨砂、折光、珠光等效果。将这种技术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上,例如儿童类、管理类、财经类、文学类、图文类的书籍,就可以产生与以往不同的视觉与触觉体验。特殊工艺和材质的使用可以使读者从外在的形式上体验书籍的质感和感受书籍的内容主题所传达出的意境。这些设计更是增加了书籍的阅读性。
三、概念书籍装帧设计的出现促进创新
概念书籍设计是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有效的表现思想和创造性的展现方式,采用概念型理念去设计制作书籍,诠释新的意识与思想,可以使书籍更有深意。概念书籍的出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的思维模式,解放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惯性思维。所以,设计师要将思维打开,吸收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大胆创新,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和新的设计方式,来提高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品位。
四、结语
书籍设计对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发展给纸质书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更是对书籍装帧设计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提高书籍设计的艺术感染力,就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去设计出能打动读者,又能提高视觉艺术享受的书籍作品。总体而言,书籍装帧设计就是设计与书籍内容的统一,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出能使读者获得知识并带来精神享受的作品。
(作者简介:王铁鑫,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