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波普艺术场域的表现性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8114
摘要:波普艺术场域的表现性研究包含着不同的角度,比如從现代设计角度来谈波普艺术场域的表现性研究,从关于商品包装的角度谈波普艺术场域的表现性研究,从波普艺术设计的角度谈波普艺术场域的表现性研究。本文重点讨论波普艺术场域中表现性研究对于绘画具体创作实践的作用。

  关键词:波普艺术场域 实践总结 表现性研究

  一、波普艺术场域的解释

  众所周知,布迪厄的核心理论包含了“场”和“场域”这两个概念,布迪厄是这样来诠释“场”的定义的,从分析的角度看“场”可以是不同位置之间构成的一个网,并且“场域”这一概念是属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场域与资本是密切相关的,执行者所拥有的资本是在场域中才得以展开的。也就是说,要想对场域进行研究,就要对资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布迪厄在《实践的逻辑》一书中是这样诠释的:与存在条件的特定阶段相互联系的条件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习性,这样形成的习性是持久的、可变换的一种系统,这些结构趋向于作为建构性结构,进而起到作用。

  波普艺术场域的践行者最初是由英国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组成的,他们竭尽全力想要寻找到一种具有独特的、明显的个性化特征的设计方式,以此来打破原有的、一成不变的设计方式。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

  二、波普艺术场域边缘的界线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我们也许可以把场看作是一个实施场效应的空间,场的建构并不是通过强迫性来实现的。综上所述,场域是有“效应终止”的“界线”的限制的,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研究任何一个场域,都得先从这个场域的“界线”去入手。1956年,汉密尔顿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名为《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的作品中,汉密尔顿将药品杂志上一个拿着巨大的棒棒糖的男人剪下来,并且在性感女郎的身上贴着闪闪发光的小金属片;室内墙上挂着当时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桌上放着一块包装好的火腿;还有电视机、录音机、吸尘器、台灯等现代家庭必需品,他将这些通过拼贴的形式进行处理。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通俗来说,其实场的存在就是差异性的存在。在波普艺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波普艺术家一直在强调艺术创作的差异性。这就为波普艺术场域等同于游戏、建立起了游戏规则、为游戏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波普艺术场域的内在建构

  “波普”这个词的定义是由汉密尔顿在1957年提出的,比如流行的、转瞬即逝的、可随意消耗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以及大商业。这些成了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波普艺术定义。波普艺术虽然是在英国开始的,但是将波普艺术正式推向顶峰的却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大力量发展工业,社会经济逐渐复苏。消费市场的繁荣给大众文化也带来了商业气息。世界艺术中心开始从巴黎向美国转移。这就为波普艺术在美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波普艺术场域的表现性

  比如现代设计、商业包装、波普设计,在现代化的设计形式中,波普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人们发现并真实地感受到波普艺术手法和形式带给人们的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首先,在这个日益膨胀的消费时代,消费者不再只是简单地要求物品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而是对物品以及商品有着更高的、不同的要求。现代化的设计会更加注重产品精神层面的追求。波普艺术能够满足广大年轻的消费群体,而年轻的消费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也就是说,波普艺术是顺应社会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社会发展、消费发展的大趋势。轻松、幽默是波普艺术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能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显著特征。通常对于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分析,波普艺术体现在图示语言、色彩表现、意象造型等方面。其次,能过对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的对比研究,二者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是有相通的地方的,并可以以此来说明在现今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艺术、生活、社会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是相通共融的。综上所述,本文得出艺术的发展是综合性的、时代性的,既有变革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皮力.从行动到观念[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6.

  [4]司徒立.终结与开端[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12.

  [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7]吴孟复,郭因.中国画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赵艳玲,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江苏师范大学2017级,研究方向:油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