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味觉形容词 概念隐喻 认知
一、引言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莱考夫(George Lakoff)、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打破传统的隐喻理论,提出隐喻的认知观。认为隐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语言技巧,而且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具体说来,隐喻就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前一个认知域是目标域,是人们想要表达的对象或事物,即本体;后一个是源域,是被用来描述目标域概念的对象或事物,即喻体。隐喻就是从一个熟悉、容易理解的源域概念映射到一个陌生、不熟悉的目标域概念。中国自古便有重饮食的文化传统,在汉语中与饮食有关的语言素材十分丰富,因此味觉词的概念隐喻使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本文试通过对汉语语料的分析,探究汉语中基本味觉形容词的概念隐喻运用及其特点,并对其隐喻意义形成的经验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语料来源包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词典、报刊、互联网)。
二、味觉形容词的概念隐喻
(一)味觉词的界定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基本味觉只有四种:酸、咸、苦、甜。辣觉其实是热觉、痛觉和上述四种基本味觉的混合感觉。”但基于人类舌头味蕾体验的普遍性,在汉语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将“酸、甜、苦、咸、辣”作为汉语基本味觉词。不过笔者在实际的语料调查中,发现味觉词“咸”的隐喻运用很少,几乎没有,而与其意义相对的“淡”的隐喻运用却十分常见。因此,本文將所研究的汉语基本味觉形容词的具体对象锁定为“酸、甜、苦、辣、淡”。
(二)汉语味觉形容词的隐喻化
1.“酸”的隐喻化
味觉形容词“酸”本指像醋一样的味道。在日常生活中“酸”的隐喻化从意义上看,大致体现为以下六点。
(1)喻指身体微痛而无力的感觉。如“腰酸背痛”“腿酸”“胳膊酸”等。
(2)喻指性格脾气乖张暴戾、刻薄。如“尖酸刻薄”“急皮酸脸”等。
(3)喻指嫉妒心理。如“酸溜溜”。
(4)喻指悲伤、难过。常与其他词一起搭配使用,如“辛酸、酸楚、酸苦、悲酸”等。
(5)喻指经济拮据、生活状况差。如“穷酸”“穷酸命”“寒酸”“寒酸相”等。
(6)喻指言谈迂腐、做作。汉语中常常用“酸”来形容那些喜爱卖弄古书诗词的人,也形容那些过分咬文嚼字、言谈迂腐之人,含有讥讽意义。
这些隐喻意义的形成都基于人们对于味觉“酸”的感官体验,当遇到相类似的感受,就借由味觉感受去表达心理或其他领域的感觉意义。不过在汉语中,“酸”表示“嫉妒”意义的成因还有一个历史文化背景,就是关于“吃醋”的典故。
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因反对唐太宗为其纳妾的行为,竟勇敢地喝下唐太宗赐的“毒酒”,其实是一坛醋,从此“吃醋”的典故就流传开来,“酸”的“嫉妒”义也逐渐形成。
2.“甜”的隐喻化
味觉形容词“甜”本指像糖或蜜一样的滋味,与“苦”相对。汉语中表示甜味的还有“甘”“蜜”两个词,因此常常出现“甘甜”“甜蜜”一起用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甜”的隐喻意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1)喻指声音悦耳好听。如“甜美的歌声”“声音好甜”等。
(2)喻指相貌美好。如“甜甜的笑容”“长得好甜”等。
(3)喻指言辞美好。如“甜言蜜语”“嘴甜”等。
(4)喻指利益、好处。如“尝到甜头”。
(5)喻指使人愉悦、舒适的感觉。如:
①瞧,这孩子睡得多甜呐!
②看到这温馨的一幕,她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当人们品尝甜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美好愉悦的感官体验,这基于人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因此,与“甜”有关的隐喻意义大多都用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感受。不过,在汉语语用中,当“甜”表示言辞美好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整个句子是包含贬义的,如“糖衣炮弹”常用于贬义,这种语用特点是与中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分不开的,自古中国便讲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而且在中国文化里历来蔑视那种只会纸上谈兵,却不知行动的人。因此,“甜言蜜语”“糖衣炮弹”这类词常常用于贬义。
3.“苦”的隐喻化
味觉形容词“苦”本指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甜”相对。在日常生活中“苦”的隐喻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艰难、不幸的经历。如“艰苦”“苦日子”“苦难”等。
(2)表示忧愁、不愉快的精神感受。如“苦闷”“苦笑”“愁眉苦脸”等。
(3)表示耐心、毅力,或需要耗费心思精力的事。如“苦心”“苦练”“苦功”“苦思冥想”“苦苦哀求”等。
③苦学能战胜一切。
④这都是他苦心经营的成果。
(4)表示中肯、恳切。如“苦口”“苦言”。
⑤他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给大伙摆事实讲道理,让大家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苦”所延伸的意义多为不幸与不悦的,这是由人的认知决定的,当人们经历某事物时产生的感受与品尝苦味的感受相似时就产生了相应的隐喻映射。不过“苦”虽多表示不好的感受,但在汉语实际语用中,“苦”表示耐心、毅力以及中肯之义时,多数情况下整个句子是含褒义的。如例句③④⑤,再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种语用特点是与中国文化背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批判享乐主义,提倡居安思危,崇尚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苦”所表达的隐喻意义有相当一部分是褒义的。
4.“辣”的隐喻化
汉语中表示辣味的词还有“辛”,所以常常出现“辛辣”一起用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辣”的隐喻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性格脾气火爆、易怒。如:
⑥白姑娘性格泼辣,一张小嘴十分厉害,是我们班的“小辣椒”。
⑦这就是我们南省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2)表示身材性感。如“身材火辣”等。
(3)表示阴险、狠毒无情。如“毒辣”“心狠手辣”。
(4)表示热情、热烈。如“火辣辣的眼神”。
(5)表示温度高、热。如“热辣辣的暑气”“阳光热辣”。
(6)表示疼痛感。如“火辣辣”“热辣辣”“辣丝丝”。
上述六种“辣”的隐喻意义都是基于辣味刺激的、冲击性的味觉感受产生的。
5.“淡”的隐喻化
味觉形容词“淡”本指含盐分少,与“咸”相对。在日常生活中,“淡”的隐喻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含某种成分少。如“淡酒”“淡绿”“风轻云淡”“浅淡”等。
(2)不热心。如“淡泊名利”“淡漠”“冷淡”“淡忘”等。
(3)营业不旺盛。如“淡季”。
(4)无关紧要,无聊的。如“扯淡”“淡话”。
人们对“淡”的感受具有模糊性,没有确切的界限,常常是与“咸”对比区分的。“淡”的本源义指含盐分少,投射到事物领域,喻指含某种成分少,如“淡绿”“淡酒”,此时常常与“浓”相对。投射到心理域,喻指对事物的态度不热心,如“淡泊名利”等。人们对“淡”的感受常常是觉得平淡、无刺激,当遇到相类似的状况时,就借由“淡”来表达,形成隐喻意义。
三、结语
“酸、甜、苦、辣、淡”这五类味觉概念是人类通过亲身的体验经历形成的,通过隐喻等认知机制,人类借由这类味觉概念去表达新领域的概念,如听觉、视觉、情感等领域。调查研究发现,味觉隐喻的投射目标域多集中在其他感官领域,也就是以“通感式隐喻”为主,这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同样,受人类认知机制影响,因此在全世界的语言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酸、甜、苦、辣、淡这样的概念。进行现代隐喻研究的中外学者经过对比发现,以汉语和英语为例,两种语言在各个领域的隐喻运用都是同大于异,味觉词的隐喻具有普遍性。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隐喻也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吃醋”典故的流传,对“酸”喻指嫉妒的隐喻意义的形成关联莫大。中国文化中居安思危、反对享乐、崇尚吃苦耐劳的精神决定了“甜”和“苦”在褒贬意义上的不同倾向,“甜言蜜语”“糖衣炮弹”多含贬义,而“良药苦口”“苦练苦学”则多为褒义,在汉语中对“苦”的崇尚要比英语多得多。汉文化崇尚中庸和谐,因此关于“淡”的认知在其他领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淡泊名利”“淡定”“淡然”,这类隐喻意义的形成同汉语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从汉语味觉形容词的隐喻意义、使用搭配、用法来看,味觉词隐喻具有系统性。“甜”和“苦”在源域意义上是相对的,而在隐喻意义上也是相反的,例如“她听了之后心里甜滋滋的”和“她心里有苦說不出”两者形成对比;再如“甜甜的笑”和“苦笑”形成对比。在搭配上,“甜”一般同美好的字眼相搭配,如“甜美”“甜蜜”“香甜”;“苦”往往搭配一些表示不好的感觉的字,如“痛苦”“凄苦”“苦大仇深”。从味觉形容词各自的搭配来看,目标域的搭配是符合其本义要求的合理搭配。如“吃醋”“吃点苦头”“尝到甜头”“吐了一肚子的苦水”等。这些都体现了味觉形容词隐喻的系统性。
综上所述,汉语味觉形容词隐喻映射主要以“通感式隐喻”为主,受人类认知机制与汉语历史文化因素共同影响,汉语味觉形容词的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民族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伍铁平.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语言类型学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01).
(作者简介:崔赫凝,女,硕士研究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