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训诂方法——形训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4564
摘要:形训是一种需要与字形贴切的训诂,目前使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有三种: 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和因文求义。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间具有密切联系,形训在解释词义中发挥重要作用。形训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字形体的演变,给形训过程造成了一些障碍,仅仅依据当今字形进行形训分析难免会出现望形生义的问题。

  关键词:形训 价值 局限性

  随着晚清时期对“语言文字学”内容的确立,训诂学成为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部分,即用通俗易懂的广泛熟知的语言解释晦涩难懂的少部分人知道的语言。目前使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有义训、声训和形训。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因形求义”,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里“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是为了释义,可以说《说文》是一部形训总集,是形训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形训的作用

  由于汉字的表意性特征,形训在众多训释方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形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准确理解词义

  如“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刃”指“非常锋利”,《说文》:“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许慎在分析“刃”这个指示字的含义时,先依据该字的象形部分解释,再说明它的指示符号的所指,结合“刃”在甲骨文、小篆时期字形的分析可知,许慎对该字字义的解释符合字本义,该句中使用的也是字本义。通过上例可以发现利用形训分析词义,不仅可以验证已有字本义的准确性,还可以准确把握该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选择。

  (二)辨析相近字

  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字符号的需要,一些词由词义派生分化,进而派生分化出若干有词源关系的词来。这些分化出来的词根据意义添加相应的形符进行区别。形符是它们的重要区别特征。

  如“辨、辩”二者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在古代汉语中属于同源词。“辩”,《说文》:“治也,从言辡声。”“辨”,《说文》:“判也,从刀辡声。”二者音同、义近,可以从形符角度分析区分,《说文》中指出“凡某之属皆从某”,“辩”的形符为“言”,可知其表意与言语相关,可作阐述自己观点或与人辩驳等,“辨”的形符为“刀”,更侧重理性判断义,表分析、辨别。

  (三)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汉字数量多,书写繁复,给学生的识记带来很多负担。而形训是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使得人能见形知义,容易理解和记忆。将形训融入课堂中,如讲解“信”字就是人讲话要诚实,“休”就是人靠着树干休息。这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如今语文课堂上古文的比重不断增加,文言中的大量假借义、引申义不易把握。而形训则主要解释词本义,掌握形训有助于学生对词引申义、假借义的理解。例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兵”形为两手持斤,本义为兵器,引申为手持兵器的人即士兵,引申为军队。这样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词句意义,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整体内容。

  二、形训的局限性

  形训在训释词义和教学实践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使用中也存在着 一定的局限性。

  (一)本字字形才能与词义贴合

  由于汉字形体不断变化,如果用发生变化的文字形体进行形训分析,必然会产生误解。《说文》是形训的重要发展成果,许慎在当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在《说文》序中对当时滥用形训解释文字,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的现象,给出的结论是应该使用旧字进行训解。

  许慎雖注意到这一问题,然而使用小篆书写的《说文》中仍有些字已不符合造字之初的本义,无法通过文字形体解释字本义。《说文·民部》:民,众萌也。可见小篆中民的形体,不能解释该字的本义,只能上推到古文中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其实是俘虏亦即奴隶的形象。可见《说文》中对“民”字解释与其本义存在的偏差。

  (二)出现望形生义的误解

  本字、本义是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们被记录在大量的古代文献语言材料中。有时对形训的随意使用,就会出现“望形生义”的问题。如有人解释“射”和“矮”二字时。“射”表示“矮小”义,因其由“身”和“寸”两部分构成,一寸为二三厘米,长度短,与身组合就成了“身材矮小”义。相反“矮”含有“矢”的部件,表示“射箭”义,这完全是一种根据现有字形的主观解读。事实上,射像箭矢,正从弓发出,表弓弦将箭支弹出,攻击远处目标,而矮由“身,人体”和 “委,低头弯腰”构成,表示身材矮小,不挺拔。

  形训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语言学内涵,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正确看待形训的训诂方法的作用,但也必须规范使用这种训诂方法,避免脱离字本义产生误解,充分发挥其帮助我们学习古代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彭霞,冯玉涛.关于训诂方法的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34).

  [3]毕野.因形求义方法浅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作者简介:宋亚杰,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责任编辑 葛星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