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外国语言 文学类人才 培养模式 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这就要求外语类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社会也对各大外语语言文学类高校的人才质量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语应用能力的技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所以,如何有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全能型的英语复合人才,是值得教育界研究的课题,以便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高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做贡献。
一、目前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英语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全面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具有开阔的眼界,掌握其他领域方面的知识。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来看,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即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大纲》对英语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不仅要让他们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还须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作为学生,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复合型的高校毕业生。但是,要想培养复合型的全能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制约条件和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外國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能力。首先,学生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外国语言文学作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剖析外国语言文学作品的内涵。其次,学生除了要学习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往往在这两者之间关系失衡。在日常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应用型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其他领域的知识非常不利。再加上教师自身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别说培养外语语言复合型人才了。
(二)课程定位不准确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准确的课程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定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在我国,有的外国语言文学类高校在培养专业学生时课程定位偏低。很多外国语言文学课程内容都是以一些文学作品为主,或是讲解一些文学的发展史,这对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技巧与技能没有太大帮助。教师在上外国语言文学课程时,应该目光长远,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如果课程定位偏低,学生将会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也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在我国各大外国语言文学类高校,很多教师还是以传统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更多注重的是对文学书上史料的讲解。另外,学生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该课程是否对提升自己外语能力有帮助,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死记硬背、敷衍了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理想,因此,创新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四)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
目前,外语专业的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专业教学上,有的教师可能还会兼职一些其他社会类工作,这些都极大地分散了他们的精力,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另外,还有的高校地处偏远地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得比较少。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重视,每年都在扩招学生,高等教育也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而由于培养专业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水平落后,直接冲击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不断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只有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构建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意识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要讲授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多了解未来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外国语专业人才未来的社会职业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教学目标,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日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准确地进行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是否能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及在课程定位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要达到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学素养都得到提升的目的,还要考虑到课程的定位是否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只有以实现这两个目标为前提进行的课程定位,才能避免语言教学中偏重问题的出现,准确的课程定位也是取得优质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我国很多高校,多半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精华部分值得教师去传承,但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文学知识外,还需要拥有灵活运用语言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未来的目标培养需求,不断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而不应该是自己的“一言堂”,将授课形式内容丰富化,像采用竞赛、讨论等形式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竞赛能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强,兴趣更浓,讨论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发生碰撞,来汲取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来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要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到讨论之中,不能干预学生的思路,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想法,思维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会不一样,不能单纯地判断对与错,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偏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文学的能力
阅读可以使人开阔眼界,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对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至关重要。阅读能力作为文学学习中的一项基础技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的本领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阅读书籍,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养料,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让学生来提高自身对阅读作品的赏析力和甄别力,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地进行课程定位,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文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玮萍.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
[3]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葛婉,女,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