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它凝聚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祭祀祖先、辞旧迎新、祈祥纳福的诸多情感。因而,过年成为中国人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作为衡量过年热闹程度的重要指标——年味儿,在过年的画卷上,随着时代的不同,渲染出或浓艳或淡雅的一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给我们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年时的热闹景象:腊月冬日,天高云淡,清脆的鞭炮声吹响了过年的号角;在煦暖的春风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自酿的屠苏酒,迎接新春第一轮红日的到来;此时的门楣上,斑驳的旧桃符早已撕掉,贴上了红彤彤的新桃符……透过诗句,抑制不住的年味儿从诗中铺陈开来,展现出一幅醇厚悠远的田园画卷……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勉强算得上“温饱”,但要想“吃好穿好”——所谓的“吃好穿好”,也就是隔三岔五地吃顿肉,平时有新衣服可穿——对于多数家庭来说,还是一个奢望!因而,那时的人们特别期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这些奢侈的愿望才会实现。那时候,即便再贫穷的家庭,也会在过年这段时间,准备好丰盛的食物,崭新的衣服,作为对家人辛苦一年的犒赏。所以,那时候的过年,仪式感十足,显得非常神圣:什么时间祭灶,什么时间打扫庭院,什么时间祭祀祖先,什么时间贴春联、放鞭炮……都是千百年来规定好的。就在这些年味儿十足的活动中,也实现了人们感念上苍、追思祖先、亲人团聚、祈求幸福的心灵诉求。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平时“吃好穿好”的愿望已经实现。当人们过上了吃穿无虞的生活后,对过年的期盼、热情逐渐淡了下来。
其实,年味儿的浓淡,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为求得风调雨顺,过年时,人们凭借虔诚的态度,繁多的活动,营造出浓郁的年味儿,以祈求上苍的庇佑。当象征工业文明的电灯亮起时,就撕开了黑夜的大幕,蒲松龄笔下的或优雅或妩媚的狐仙,便失去了存活的空间,在刺眼灯光的照射下,她們仓皇逃窜,无处遁形……表现在过年上,对蕴含在过年中的传统文化采取漠视、甚至忽视的态度,缺少了几分对传统的敬畏,造成了年味儿的淡薄。
面对某些消失的年味儿,我们不必担心,中国人的过年从来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节日,而是推陈出新,极具活力。旧的习俗丢掉了,新的年味儿不断出现——繁忙“春运”、电话拜年、微信发红包、家人共聚一堂收看春晚……我想,只要守住“幸福团聚”的内核,任谁,也不会偷走我们的年味儿!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坚守:感恩自然、祭祀祖先的传统不变,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追求不变,亲人团聚、共享和美的初心不变,过年,这个传承千年的盛大节日,就一定会继续散发着勃勃生机,永不消失!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高三〈27〉班学生)(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