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湛江地区穿令艺术之文化溯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8970
摘要:湛江地区一年一度的年例节中独特的穿令艺术令人称奇,也难以理解其作用与背后的意义,因此激起了人们的探究欲望。本文从雷州半岛的历史发展与民间信仰为切入点,溯源当地的民俗生活,通过年例的历史成因及其乡土作用,揭示穿令的文化内涵及其警醒世人、维护地方稳定团结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年例 穿令 文化 溯源

  年例是湛江地区农村最大的民俗节庆,也是当地人们在一年中联结亲戚朋友的最好时机。各村年例时间不一,多集中在农历正月,又以元宵节前后几天最多。年例时,家家户户以谁家来的客人最多、谁家人气最旺为傲。主人家大摆筵席,热情招待云集而来的亲朋好友,并一起观赏舞狮、傩舞、穿令箭、走火链、爬刀梯等常见的年例节目。其中,独特的穿令箭环节是最吸引人、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演艺术,人们争相观看,表演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穿令箭又称穿令或穿腮,是湛江各地年例节中常表演的一项传统民俗傩技。是用银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的针状金属令箸,从人的皮肉上穿透而过。令箭长度从0.5米到3米不等,一箭穿一人或连穿两至三人。一般在穿令前三天,各村道公先将尖头令箸打磨清洗干净,然后恭恭敬敬地放入当地庙宇封令。被穿令降僮皆为村中男性,年龄从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不等,一般非固定人选,穿令前要沐浴净身,有时还须斋戒吃素三天。穿令当天,道公先香烛拜祭,郑重取令,然后用令箸直接穿过各位降僮的鼻子、舌头、面颊、耳朵或脖子等头脸主要部位。被穿降僮既无痛感,亦无出血。接着各位降僮爬上木轿,与轿内神祇一起由人们抬到村里村外巡游一天,显示全村有神灵庇佑,人畜兴旺,平安大吉。游神结束后拔出令箸时,只要在穿洞处抹些香灰,三五天后肌肤即恢复完好如初,无任何曾经破损之痕迹,令人称奇。

  近几年,国内有多家媒体对湛江年例进行相关传播报道,其中令人匪夷所思的穿令表演使湛江年例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激起了人们的探究欲望,全国各地的外来观赏游客逐年增加,使得民俗年例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但是,人们不知道穿令的用意如何,不明白这项文化背后的意义所在,在网络上也难以查找到相关信息,就是问现在的穿令道公,他们往往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知道是世代沿袭下来的一个传统节目。

  一、湛江地区民间信仰与崇祀民俗的形成

  粤西南部的湛江地区位于整个雷州半岛,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雷州半岛处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素有“天南重地”之称,早在先秦时期已有族群生活,战国时期就已是征战驻军之所,西汉时在这里设郡,晋代时已有道教活动,也有传播儒家文化的书院建立,唐宋以来不断有佛门高僧来此地布道讲经。所以,历史上的军旅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与官方文化等,都影响着当地的民俗生活。

  早期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汉人后裔历代从中原地区途经福建地区(多为古蒲田地区)而迁居于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和当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逐渐发展出和闽南文化不同的独特雷州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深厚积累,包蕴丰富、特色鲜明的雷州区域社会民俗文化,其实是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历史与地缘交汇。

  自然条件及耕作方式使得湛江地区民俗信仰特别发达。雷州半岛地形狭小,境内没有大江、大湖,地区性、季节性干旱明显,农业用水主要靠雷雨。雷州半岛多雷,是世界第二大雷区,下雨天多打雷。当地民众认为雷能行云致雨,复苏万物,故一向有崇雷崇雨的天象崇拜习俗。早期的半岛是荒蛮之地,各种野生动物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故也有崇狗崇蛇等动物神习惯。又由于特殊的族群变迁,受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影响,还有各种天神崇拜、人神崇拜、地祇崇拜、祖先神崇拜等存在。天神包括以玉皇大帝为统帅的诸神,人神包括祖先、圣贤、功臣等能救灾救难的先圣人物。民间崇祀常是融祖先崇祀与神祇崇祀等各种崇祀于一体的。

  二、雷州半岛穿令文化溯源

  中国最早的民间宗教是始于驱鬼逐煞、祛病消灾的巫教。东汉时期,张道陵由民间巫法方术“米巫”衍进为“五斗米道”而创立道教。同一时期,佛教也已传入国内。晋唐之际,由于文人或道家的参与和整理,并大量吸收佛教经籍理论,使原来巫道一体的宗教形态呈现理论化现象,道教从此与巫教产生了较大距离,升上上层统治阶级庭阶。巫教则在民间潜流不息,形成以太上老君为教主,吸收巫道佛三教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古代巫道传承、融巫道佛于一体的巫道教派。随着道教慢慢南传,正统道教中的正一教经福建传到了岭南,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岭南的民间道教融合形成了巫、道混合,以巫法主其内、道法主其外的具有“道法二门”特征的民俗道教,并具有一套完整的内部仪规科法。湛江地区民间年例中表演的赤足 “上刀梯”、 跣足“过火海”、赤膊 “翻刺床”、穿脸“穿令箭”等项目,都是巫、道两教道公擅长的“武教”科法。

  雷州半岛的祭祀习俗亦是源于敬祭神灵,以达到消灾避难、除邪纳福的目的。一年一度的年例就是地方性娱神娱人的大型祭祀习俗。其中的穿令原是道教中冥间七殿阎王泰山王惩罚恶人的酷刑,后通过宗教教义,以常人降僮代理的方式威震人间,让民间作恶之人心中敬畏,能有警醒,以拯救天下苍生。早期的雷州人天不怕地不怕,团结、勇敢、仗义、好斗。随着道教南传,岭南民俗道教中须穿透皮肉的穿令科法令人生畏,却激起他们宁愿忍受疼痛来成全神愿教化众生的决心。这也契合了当地人认为雷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可能被雷劈死的教化风俗。

  筷子甚或手指粗的令箸,穿皮过肉,正常来说,焉有不痛之理!无论是手执令箸实施穿刺的道公还是被穿的村民,他们都淡定自若,心无畏惧,在整个游行过程脸无痛苦之色。这里面除了特定的手法与强大心理外,实在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穿令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现只存在于少数地区个别传统民俗节日仪规中,这些民俗传统节日多源自于当地早期的道教文化。据资料记载,明代时粤西年例就已记入地方志中,到清代已十分流行,到民国时规模宏大且相当规范,日期大多固定在每年元宵节前后两周,有舞狮、木偶戏、傩舞、穿令游神、上刀山、过火海等形式。可见穿令在湛江地区的存在至少已有500年以上。

  穿令的旨意是为了扬善惩恶、警示世人。也就是说,神是通过穿令的形式警示作恶之人将会受到像穿令这样惩处的,告诫民众不可害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无疑对人心有着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对维护社会稳定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正面作用与实际意义,也对当地的乡土人情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雷民雷神[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2]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雷州民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3]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4]邓碧泉,柯锦湘.湛江民俗文化[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

  [5]周大鸣.年例儀式与社会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2).

  [6]叶明生.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J].宗教学研究,2005(04).

  [7]王建文.粤西年例“翻刺床”“爬刀梯”及“穿令”文化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

  (作者简介:陈云君,女,硕士,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责任编辑 葛星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