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莫扎特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
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1756年—1791年),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5年,但是却独立创作了600多首作品,当中有很多让我们难以忘怀的音乐作品,其中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就是歌剧,以及钢琴协奏曲方面的音乐作品。早年的莫扎特经常外出四处为人们演奏,在外出演出时,莫扎特除了为大家演奏古钢琴以外,还为大家演奏小提琴。他在萨尔茨堡时期,主要以演奏小提琴为主。在1775年的时候,莫扎特除了创作了5首小提琴协奏曲外,还创作了许多小提琴与乐队的单乐章作品。
在莫扎特的5首小提琴协奏曲当中,《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可以说是充分显示其成熟风格的作品,比第五号更显得血气方刚。莫扎特早期作品中的快板倾向于中庸的速度,其速度值为126一拍。过快的速度将使得许多富有表情的十六分音符段落,及装饰音或乐器的装饰花奏部分流于展现技巧,如此一来就与摸扎特的美学背道而驰。
第1乐章独奏式程式部开始的15小节中,除了在高音域奏出第一主题之乐句外,更是将后半部分加入装饰,使原本乐句音型镶嵌在16分音符的快奏中。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原本乐句断奏8分音符音型,演奏时可在四音一弓的16分音符之第一音上,稍加重音,同时也由于之后独奏所呈现的新素材,第1乐章第45—49小组,使得15个小节模仿着引子,虽然在配器上并没有小号,但是却可以模仿号角的效果来引出由独奏呈现的过门乐句。
因此,我们在演奏第一主题时,要适当使用速度比较轻快,但有力量的功法来进行演奏。在力度和强度方面,我们也可以按照音域的高低,在演奏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力度进行区分。这样做除了能够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外,更加能够突显出作品旋律线的轮廓之美。比如,自第49小结开始,可以渐弱到第51小节,为整个乐句中最小声音处,但当音乐快速推进到16分音符爬升到1音的时候伴随着渐强,于第54小节将乐曲向上推进到此乐句之最高点,如此一来,将能更生动地刻画出旋律线之轮廓。
第50—56小节中有一处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莫扎特在旋律的运用上,主要采用了推陈出新的手法,特别是在创作独奏小提琴作品中呈现出了这些新的题材。这些手法加倍显示出独奏者的不同之处,因此在演奏这些段落的时候,除了着重注意旋律之轮廓线条,更要注意乐曲上的小细节。比如第1乐章中由独奏呈现开始的过门乐段,除了可以如上述借着旋律之高低,做出适当的力度记号外,在第59小节之下倚音,仿佛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虽然此疑问在第61小节之上倚音得到解释,但此处的乐队部分却借着和声将乐曲向前推至另一段落,而关于此乐句的指法,卡尔弗来什建议均保留在A弦上演奏,此乃小提琴上的绝妙音色,类似于女中音。而另一个方面,在单一弦上演奏单一乐句将使得此乐句之音色更加一致,如第50—59小节之间。在其他乐段指法中,卡尔弗来什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比如第一乐章中程式部的第二主题前的终止式,可采用高把位泛音的方法来演奏,进而产生类似回音的效果,在第30—34小节中,均使用了弦乐器跨弦的方法。演奏这种弓法时,要注意右手前臂换弦的柔软度,动作则仿若画圆圈一般,并尽量减少右手臂换弦的角度,其次应该注意弓的软硬使用。一般而言,可选择上半弓拉奏,若希望演奏较圆滑的时候,则选用下半弓拉奏,而左手可以类似双音的方式按弦。
莫扎特的音乐吸引着很多不同阶层的人们,主要在于他善于使用最简单的旋律以及和声,使其变化出无数种声音的可能。其中,在小提琴协奏曲旋律的运用中,充分展现了摸扎特在旋律方面的创意。虽然其创作手法没有后期作品那样成熟,但这首乐曲在古典时期的小提琴文献中,仍就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尚莉丽.略谈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8(07).
(作者简介:高有,男,本科,江苏省演艺集团,演奏员,研究方向:小提琴)(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