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元小说 主体性 现象学 多元文本 叙事策略
一、引言
语言作为符号学系统,其线性特征为文本的线性特征提供了基础。元小说展现的多维的物质世界和发散的思维状态则通过文本间隙所产生的多维的、非线性的语言解构了叙述,也摧毁了符号学系统的一维链。元小说利用各种不同概念所勾勒的文本间的断裂性、多元性、散漫性、倒错和变形等一系列元素,将一种终极的、支配性的力即逻各斯根除掉。故加斯提出“元小说”乃是一种对小说传统形式的反抗。罗斯小说的特点不仅在于它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更在于这部元小说的后现代现象学叙事策略,对反映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有独特的作用。
二、借助社会现象学视角将元小说作为后现代社会现象的叙事解释
(一)通过作家与作品的内省式交流来反映创作与后现代社会的关系
作为后现代派作家,罗斯从作家本身的生活中提取素材,直接反映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后现代社会中背离主流的受挫的渴望和瘫痪的希望在罗斯那儿变成了调查研究的课题;赤裸裸的幻想和教科书式的解释发狂似的交互跃进,作品人物思想的诡异和社会的生存现状供认了这个多元社会的混杂。戴维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在这部元小说中被颠覆,里克特的“修辞性叙事学”也不得不忽略不计,罗斯在《鬼作家》里所阐释的也不是元小说一贯的侧重点即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当然这个特点也有),而是艺术家与所夹杂的各类作品的交流以及与这个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流。
如在《鬼作家》文本段落性介入中,一个自治自立的世界突然由“作者”闯了进来,给人一种突兀感,在小说的中间部分,作者插入了一段毫不相干的莫名其妙的幻想,将原本佐克曼同洛诺夫的长篇谈话截成两段。原因是他来自一个在本体上不同的世界即小说的外部世界。这种“闯”显然把读者推进了文本创作的漩涡里,搞不清所要叙述的到底是什么。
(二)元小说通过采用隐去作者的多元叙事策略反映后现代社会多元症候
元小說的文本属性正如帕特里夏·沃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小说依赖于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因为观测者总是改变被观测者,所以想描述一个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发现罗斯小说文本的叙述主要不依靠事件,而是依赖其他,如空间。这里的情节要么寥寥无几,要么浩如烟海。罗斯早期《佐克曼三部曲》的其中一部《解剖学》,虽文本长达百余页,但其中情节除了威胁绑票的电话外就是一些零星琐碎的感想、回忆及关于感想的对话。元小说家们认为情节越多不确定性也越大,因为情节多了,彼此之间就自我消解,中心便难以确立。因而“对一篇文本的阅读意义永远无法完全确定,因为它总是在多个文本之间游荡。”
罗斯在《鬼作家》小说中还对《中年》等书籍进行了评论。这些片断黏合为一体,从而打破传统小说凝固的形式结构,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借人物影像模糊化来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既然事件极其微小,人物自然也不像以往那样成为叙述的核心。这使得读者陷入一场对后现代社会病症的混乱、无序、矛盾情感的深层反思中,对自我的分裂心理的怀疑当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元小说不必借助任何主体(哪怕是作者)的叙事来塑造“真实”人物,在罗斯后现代派小说中,零散、片段的材料就是一切,它们永远不会给出某种意义或最终“解决”,而只能在永久的体验中给人一种移动组合的感觉。”罗斯借元小说独特的现象学叙事形式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症候,通过超越和打破传统的凝固式叙事,借隐去作者的多元叙述文本,微妙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化中的人的生存处境和社会特点,从创作与艺术及社会关系,从多种可能类型的社会心理,从不可思议的矛盾假设中剖析后现代社会的症候,引发读者多维的心灵反思。
参考文献:
[1]Inger Christensen. The Meaning of Metafiction: A Critical Study of Selected Novels [M].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2]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45.
[3]胡全生.英美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9.
[4]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8.
[5]Maxine Hong Kingston. Trip master Money: His Fake Book [M]. N.Y.: Vintage International Press, 1989:25.
[6]Philip Roth.The Ghost Writer [M].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9.
[7]Philip Roth.Reading Myself and Others [M].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5.
(作者简介:王玉霞,女,硕士,长春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论研究)(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