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互联网+” 数字文化馆 平台建设
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下,催生出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等新型产业。文化馆也正以“数字文化馆”的全新面貌走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传统文化馆的发展
放眼文化馆的发展历程,以最初光绪年间的宣讲馆、宣讲所为雏形,中华人民共和成立以后,在全国普及文化馆、站的建设;2005年,根据国务院文化工作要求,丰富了文化馆的综合性职能;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文化自信”的提出,文化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承担着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能,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馆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数字化需求,愈发呈现出与时代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数字文化馆的崛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切合时代的发展。如何依托数字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下文化馆面临的时代考验。
2015年,我国加快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先后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成熟的省级数字文化馆网络云平台的“文化上海云”、主推建设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库的“宁波数字文化馆”、实现线上线下共联互动体验的“马鞍山数字文化馆”等典型案例,为全国文化馆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先例。
“展示馆”式的只有目录、简介的数字文化馆已经被淘汰,群众需要的是线上线下结合,能够实现“点单式”活动预约的现代数字文化馆。文化馆作为一个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理应不断倾听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将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建立功能健全、内容丰富的“新时代”数字文化馆,而这也必然是文化馆实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有力抓手。
三、延边地区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
延边州于2016年10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热情好客的延边朝鲜族人民每逢节日都会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与丰富的活动相比,延边地区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却处于萌芽期。现阶段,延边群众艺术馆创办的“延边群众艺术馆数字平台”作为延边州唯一的数字文化馆,整合了延边州8县市的非遗项目,精品鉴赏、名人名作、通知公告以及全州大型文艺赛事的活动实时更新。数字文化馆从无到有,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了解延边文化、了解朝鲜族的传统民俗,也使得朝鲜族文化随着网络载体无限延伸。但其背后存储设备短缺、运转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字文化馆充分发挥其现代化职能。
四、延边地区数字文化馆的发展方向
(一)以群众需求为目标,实现精准供给
以延边群众艺术馆开展的各项日常活动为例,自2012年“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延边群众艺术馆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青少年寒暑假艺术系列免费培训班”“中老年舞蹈、声乐、美术免费培训班”“陶笛公益课堂”的常态性开展,年均1.6万人次受益。随着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每期前来报名的学员近百人。为了能报上名,有人一大早就在报名处排队等候,更有些人因为排练厅满员,舟车劳顿后失望而归,这使学员的培训体验大打折扣。
为此,我馆正在试运行网上报名程序,不仅方便群众第一时间参与活动,也可以使文化馆通过后台数据了解群众需求,根据大数据适当增减培训班次,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
(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国家一级馆的创建要求,在基础设置方面,文化馆存储设备磁盘容量不低于10TB。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单靠基层文化馆所具备的条件是无法实现的。技术人员将数字资源上传至优酷、土豆等拥有超级容量的平台,再将链接拉至数字文化馆平台,通过大网站服务器解决基层文化馆服务器容量的瓶颈问题。
(三)以特色文化为向导,增添艺术魅力
朝鲜族的服饰、饮食、舞蹈等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现代传媒空前发达的当下,保持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尤為重要。在平台建设中,我馆通过平台页面设计突出朝鲜族色彩,通过上传文化活动共享朝鲜族风俗,通过高质量教学弘扬朝鲜族文化,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提振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高国栋.公共文化云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7(11).
(作者简介:金海月,女,本科,延边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