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党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模式
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内涵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具体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维护人、帮助人。
心理疏导是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的不良心理或心理亚健康进行疏导的一种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种国际国内的、校内校外的、主观客观的、正面负面的诸多因素冲击和影响着党校的思想和行为。注重心理疏导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适用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凸显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创新教育模式,是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和工作范式。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是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贯穿于全部工作始终的一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型和工作范式。它反映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指导性和一定条件下的可重复性。正因为如此,探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才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的提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要求适应新形势,树立创新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方式方法,实现理念、方法和机制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提法和要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工作模式和創新指向。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比较薄弱,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双边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新性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工作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选择性没有得到有效尊重,硬“灌输”和被“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常见现象,容易引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表面上服从既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更谈不上有效内化和付诸实践。这些完全背离人文关怀理念的做法,导致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克服薄弱环节、探索创新模式,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就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世界先进国家同类学科建设晚了将近半个世纪。2012年我国人均GDP只排在世界第89位,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运用得较少,先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不够丰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多的是处于认识阶段和发展取向,还没有成为工作常态。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亦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以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而最早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服务的美国,其学校教育在20世纪初就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立了心理辅导这一科目。学科建设和心理疏导工作起步晚,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少,人本理念的践行成为常态还须假以时日。这些决定了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自尊自信,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拿来主义的心态面对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与时代潮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方能后来者居上。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既实行拿来主义,也决不照抄照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用世界的眼界、开放的视野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银成,罗擎.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3).
[2]张立敏.关于提高中国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多途径探索[J].智能城市,2016(08).
(作者简介:郭宏儒,男,本科,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