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8774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变化,数字化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中文化馆涉及业务广泛、功能多样、运作复杂,如何实现数字化理念技术与文化馆职能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东莞市文化馆是全国第一批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其数字文化馆建设颇具成效,展现了文化馆人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优化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数字文化馆 东莞市文化馆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和民众生活方式在转变,要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变化,数字化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家书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要求。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责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成为国家层面推进的重要任务,在全国各地推广落实。

  2015年4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遴选工作。与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相比,文化馆涉及业务更广泛、功能更多样、运作更复杂,开展数字化建设的难度也更大。如何实现数字化理念技术与文化馆职能的深度融合,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真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值得研究。本文以东莞市数字文化馆为例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东莞市数字文化馆建设情况

  东莞市文化馆是全国第一批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2017年6月1日,东莞数字文化馆“文化莞家”正式启用,致力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公共文化的“零距离”服务,主要开展了“五个化”建设工作。

  (一)打造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便捷化

  “文化莞家”的建设重点是线上,它实际包括了网络(网站)和手机终端(微信公众号、东莞文化网络电视APP)两个平台。两个线上平台一体互联,重点覆盖活动开展、艺术普及、场馆预定、数字资源、非遗传承、团队建设等,旨在强化业务功能线上操作,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或预约文化馆的一站式文化服务。

  (二)加强线下数字化建设,实现场馆智能化

  东莞市文化馆注重“两手抓”,在抓线上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实体数字文化馆,除了在场馆各处配置数字互动大屏、信息查询一体机、取票机等数字设备外,还专门构建了一个实体数字文化体验空间——“艺塾云”,布置了数字化的摄影、舞蹈、书法等数字互动教室,建设了悠云数字体验空间、当代艺术体验空间、数字钢琴键道区和音乐试听体验区等。这些数字化设施设备具有现代化培训、远程教育、视听互动、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提档升级了文化馆的功能服务。

  (三)加強数字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化

  “文化莞家”特别注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不断通过征集、整理基层数字文化资源,自主录制精品活动节目资源和慕课课程等方式充实资源库。截至2017年11月,东莞市文化馆已整理的资源达到1044个。此外,东莞市文化馆还与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对接,与省级、国家级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联通,打造了东莞文化网络电视平台,努力让文化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四)构建总分馆数字服务体系,实现覆盖均等化

  东莞市文化馆同步推进数字文化馆和总分馆制建设,2017年已完成了6个镇街试点分馆的建设,未来将逐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在全市铺开,全力构建新型的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

  (五)运用后台大数据分析,实现供给精准化

  点单供给、针对性、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东莞市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的“标配”。“文化莞家”配备了后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从用户数据沉淀到供需信息对接分析,再到服务跟踪、评价反馈信息归集,实现工作服务过程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文化活动跟群众的需求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对接。

  二、东莞市数字文化馆应用成效

  “文化莞家”是东莞市文化馆开展现代型文化馆建设的一项关键性的、变革性的举措,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11月底,仅5个月的时间内,东莞市文化馆“文化莞家”平台线上浏览量累计超过288万次;推出活动349场,网上推出活动票数近4万张;推出培训260场,学位达1.41万个。东莞市民通过“文化莞家”数字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预定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同时“文化莞家”也深刻改变了文化馆的方方面面。

  (一)改变了文化馆人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文化馆人树立起数字化工作服务思维,尽可能实现所有活动上线上网,利用数字技术设备简化工作程序;重视运用大数据分析,立足数据进行策划、推广宣传。

  (二)带来了更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东莞首创非遗季活动,文化馆精心策划了八大系列活动项目,通过“文化莞家”,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其中的“发现东莞非遗之美”2017东莞原创服装设计系列活动,登上了广东时装周,是国内首次非遗项目与服装产业的跨界合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三)吸引了更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

  “文化莞家+”首次结合数字文化馆的在线报名系统,让市民足不出户即能报上自己心仪的课程。2017年的走进艺术活动公益班,1705个学位在4分钟之内全部抢完。2017年,东莞文化四季活动中的青少年艺术季的社会力量参与比2016年艺术季翻一倍。

  (四)发挥了地市级文化龙头馆的作用

  “文化莞家+”的建设,立足现代型文化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整合资源上加大了对基层的资源倾斜,帮助镇街品牌加速成长,提档升级,使优秀镇街品牌走向全市,走向全国。

  三、意见和建议

  数字文化馆是构建高效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手段,需要积极思考,深入开展。从东莞市文化馆的实践和经验,可以总结出数字文化馆建设和应用的几点经验。第一,重视线上建设。与功能单一、价格高昂的线下智能体验设备相比,线上服务平台和资源具有功能便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二,构建内外联通体系。数字文化馆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强大功能,积极开展资源、服务和管理的内外联通、共建共享工作,真正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第三,数字化工作思维。数字化建设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应付性任务,而是时代趋势下文化馆服务的转型升级。文化馆人应该形成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思路,将数字化手段融入日常业务、活动策划和宣传的开展,真正实现现代型文化馆的数字化运作。

  (作品简介:彭蔼莹,女,本科,东莞市文化馆文书,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肖英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