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广场文化拨动幸福弦律
◎何颖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文化活动也日趋活跃,特别是广场文化活动逐渐展现新姿,迅速红火起来,并初具规模,已然成为文化新景观,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对几年来广场文化的建设、管理和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调研,现就广场文化现状,谈谈如何活跃广场文化,唱响幸福旋律。
广场文化 活跃蓬勃 精神乐园
广场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新载体,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打造城乡群众“精神乐园”不易,如何管好、用好、活跃广场文化,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对几年来广场文化的建设、管理和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调研,现就广场文化现状,谈谈如何活跃广场文化,唱响幸福旋律。
一、以广场活动为引领,打造城乡群众“精神乐园”
广场文化活动,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深入人心,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城乡联动的文化格局。广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剧场,为了让广场真正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大舞台,应成立广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负责人,同时结合当地民情活动要求,适时对广场文化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协调。二是倡导民生理念,把广场打造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大舞台。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广场活动“年年有主题、季季有重点、月月有活动”的思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为内容,组织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利用节庆,组织各乡镇、各文艺团体,开展广场文化周活动。另外还可进行主题广场活动,如戏曲、民俗展演等形式,邀请名家名作走近群众,陶冶广大群众的文化情操。三是突出群众主体观念,把广场打造成展示群众风采的“竞技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是主体,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活动中,积极探索“部门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鼓励他们“争当主角”, 让乡村百姓有一个释放自我热情,展示文艺实力的舞台,真正把农村文化活动办成农民自觉参与,充满活力的特色活动。比如“我是民间艺术家”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区域特色,指导各乡镇围绕地方特色,组织、编创、排演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由群众自己演出的文艺节目。在全区形成一乡一品、城乡联动、共同繁荣的特色文化格局。四是树立共建共享理念,把广场打造成促进文化发展的“连心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不仅要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文化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以广场为依托,组织一系列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图书服务宣传周等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文化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此改进工作。另外,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将新编排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市民群众,让群众感受文化发展成果。二、以广场建设为依托,打造构建和谐社会新载体
建设广场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广泛参与和展示的舞台。目前,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开放性广场,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居住小区也建有不同规模的广场。在基层,大多数乡镇也因地制宜,在镇区建起了众多不同规模的文化广场,部分村(居)也建起了小规模的广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制订“一个规划”。为推进广场建设,夯实公共设施基础,地方党委政府应制定文化广场建设的方案构想,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造福百姓。二是用好现有的“一批广场”。广场应是老百姓身边最好的舞台。比如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个广场,通过一批文艺工作者十几年坚守,已经成为城区百姓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姓广场文化周”活动。利用国庆、春节等节日,为群众献上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让群众饱享了文艺大餐,要充分利用“广场”这一活动载体,在繁荣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可引进名院名家名作,来创作展演,让我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免费就可以观赏到高水平高层次的文艺演出。另外在文化“三送”工作中,广场已成为最佳的舞台和阵地。如送戏下乡,乡村的小广场上每场演出都能聚集众多群众;电影放映队每场电影放映,广场就成了露天电影院。图书馆下基层送书,广场便成为搞科技图书下乡、咨询宣传的大课堂。文化“三送”活动在广场开展系列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全区文化广场的繁荣与发展。三、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领头人重视、培养,文艺人才自身不断努力,定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一是优化队伍结构,适应专业要求。对专业能力相对较强的专业个性人才大胆使用,特别是对年轻人才,把他们放到业务骨干或业务领导的关键岗位,发挥其长,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形成了重视人才的良好风气。二是重视业余人才,形成网络队伍。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应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撑,在推进文化建设中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民间人才资源,调动民间文艺队伍的积极性,从多方面给他们注入动力。一方面深入基层,排查摸底寻找,对全区范围内民间文艺演出团体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业余文艺人员档案,了解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建立专门的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基层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对基层群众文化骨干进行辅导培训。比如对本地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进行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文艺调演”等活动,充分展示草根文艺工作者及民间文艺团体的风采,让他们放射出时代的光彩,形成新的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劳动创造。激励创作,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奖励可分国家、省、市三个级别。设立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对社会群团组织给予更多的扶持和激励,形成百花齐放的广场文化。另一方面把广场文化推向市场,与企业联姻,与商家联合,对广场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广场文化发展壮大,更好地用于文化工作。总之,广场文化的活跃繁荣、蓬勃发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能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幸福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笔者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子将迈得更大,广场文化必将更具蓬勃生机,幸福生活的旋律将更加和谐。
[1]马永娟.广场文化培育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
[2]于雷. 关于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一些思考[J].大众文艺, 2015(05) .
[3]王海云.浅析新时期的城乡广场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4(03).
[4]陈健.广场文化中的广场舞蹈[J]. 大众文艺, 2014(04) .
[5]钟姝丹.谈对广场舞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4(04).
[6]崔景华.发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对策建议[J].工会信息, 2011(15).
何颖,女,本科,淮安市淮阴区文化馆,群文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辅导、主持等)
(责任编辑 刘月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