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
◎于秀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作品的输入和输出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文学作品作为典型的文化传播,关系到两国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感情把握。由于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使其追求的并不只是语言的等值,还有思想内容的一致性。所以,翻译工作中必须深刻理解译入语与译出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对两国语言都有着极高的掌握水平,把握两国文化差异,以恰当的语言组织来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英美文学 文化作品 翻译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与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有文化作品的输入与输出,英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而文学作品作为典型的文化传播,关系到两国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感情把握。由于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使其追求的并不只是语言的等值,还有思想文化的相同。我们知道,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带入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情感以及个人的希冀,而作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翻译工作者,就需要具有“译入语文化意识”——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出发,针对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翻译策略和译文语言层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更自觉地认识文化的差异,更充分地理解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巨大影响,并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处理。
一、翻译和文化的关系
(一)翻译促进了文化繁荣
翻译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桥梁,通过将同样的意思内容保留转化成多种不同的语言传递,也就提供了互相认识、学习的渠道。一个民族自身珍贵的文化传承在不断地流传发展中又会焕发新的活力。作为吸收外来文化的手段,翻译带来了新的文字和新的思想。我国在各朝的辉煌阶段,都有着与各国密切交往的记载: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若望等外交家一边翻译一边游传,将印度、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及其载体带入中国,从而实现了我国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而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经历了“闭关锁国”阶段,一大波翻译者自行发起了“翻译传播”活动,在特殊时期凭借文学作品的流入,阻止了我国文化的急速倒退。如翻译专家言:“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术是翻译支撑下的学术”“现代汉语中的各种理论术语,80%是外来的,是因为翻译而诞生的”。现代所存的各种语言,相比于古老的原始语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翻译所带来的外来语,它在语言的精简与语法结构变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文化制约促进着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工具,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换句话而言,文化有多大的外来需求,翻译就有着多大的市场。例如在非洲等贫困地区,人们甚至还在为温饱而奔波,对于文化的吸收实在是力不从心,那么在这些地方,翻译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而文化的繁荣往往也会带动翻译事业的繁荣。例如让西方因以为傲的古希腊文明在波斯战争后实现了全面繁荣,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并且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高峰。而这时候产生的各种著作,如《几何原本》日心说理论、三大悲剧等经典被不知名大师进行了往返翻译,从而进行了文明传播。在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翻译事业也在稳健进步中。有趣的是,正是这些被放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经典与译作,让人们看见了曾经辉煌的一代文明,找回了历史的根。
二、英美中的文化差异影响
由于各个民族的根源不同,通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将直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民族的文化中。我们在进行相关作品的翻译时,必须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一)风俗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在漫长岁月中积淀下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风俗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我们翻译的第一步就要了解双方国家的风俗传统,以免出现误解。(二)概念差异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反映了人类普遍具有的客观共性。我们生活在同样的物质空间,即使语言表达不同,但基本都能找到相同的物质概念。然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不同,也产生了某些特有物质,也就是说,这种物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共性,而是只存在于某一方的特定称谓。这就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空缺而产生的空缺情况。例如我国在亲属称呼上会有表哥、表姐、堂哥、堂姐这些不同的分类,而我们在英文单词里面是找不到一一对应的词语的,只有一个“cousin”概括以上所有。这是由于我国的家庭观念比较强,辈分区别严格的原因,而西方对于这些形式则比较自由。同时,中西方都会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汉语中的门槛,可能是门口的阶梯,也可能指的是进入某范围的条件。英语中的miss,到底是错过还是想念;leave是离开还是留下。这样的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现存语言中,那么我们在翻译中就更要注意概念的对应。(三)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考问题的角度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讲,中国人比较内敛自谦,而西方比较热情开放。于是在受到夸奖时,中国人通常会回答“没有没有”或是“哪里哪里”这样看似否定,实则表示自己谦卑的话语。而在西方文化里,需要的回复只是一句“thank you”。在句式结构上看,中西方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英文句子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有了两者就能有逻辑的表达内容。而中文句子里面会更注重句式的完整,对动词加以重视和修饰。那么面对这样的差异,翻译者应该如何处理呢,是将其转化为符合本国受众认知的含义还是保留原本的语句?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完整表达原意,力求在不引起理解偏差前提下的与原文一致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应适当介绍不同的风俗,让我国受众了解异域风情。三、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前文我们提到了英语国家与我国在风俗习惯、概念对应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不同将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所以,翻译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把握来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让翻译双方得到更好的理解。这里,我们将讲述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分别是归化与异化。(一)归化翻译策略
翻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尊重作者的原作,不进行加工和改进,完完整整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行理解体会;另一种就是考虑读者的接受度,根据读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与传统进行处理,让作品更贴近读者生活。归化便是第二种方法,也就是让作者贴近读者。这指的是将译入语和本土文化结合,目标是让读者接受和习惯。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原作的风格,但能够让作品可读性增强,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归化的过程就会涉及词语的替换、解释等。比如郭沫若先生将T.Nash的诗句“Spring,the sweet spring is the pleasant king”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其中,将“king”翻译为“尧舜”这一在中国有着荣盛含义的词语,就能让我国读者体会到春天的希望和美好。
(二)异化翻译策略
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将原文一致性和异域文化介绍相结合。而在具体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侧重面。异化与归化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情况,他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翻译也不是采用单一的策略就能达到完美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当采取归化与异化互补的多元译法。比如说中文翻译的经典之作——“Coca-Cola”将其翻译为“可口可乐”就是异化与归化的结合。不仅保留了相同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在音译的基础上融入本土的文化,体现了品牌“美味与快乐”的核心概念。四、结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与英美各国的文化交流会更加频繁。英美多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说翻译为文化的沟通提供了桥梁,那么在翻译这一环节我们就必须考虑到两国的不同国情与历史沿革带来的不同文化环境。语言是客观冷静的,然而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却带有主观色彩,那么在翻译作品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两种语言下的文化体系,不仅要做到文字的准确转述,更要实现内容的完美呈现,使两国人民实现互相的理解与交流。[1]林竞.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中旬),2015(09).
[2]蒋兴君.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 (06).
于秀晶,女,本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宋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