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建校区景观表达大学精神文化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刘更 孙志慧
通过对成、渝两地五所高校新建校区的景观实地调研,经过认真分析与总结,发现高校新建校区中校园景观对大学精神文化表达的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国内外的相关范例,对问题进行解决。
高校 校区景观 大学精神文化
一、入口区通常采用对称轴线模式
在我国早期的校园建设中,高校的规划常采用中轴对称形式。轴线对称形式是保证风格统一的有效方法。当代新校区仍采用这种形式,无疑是想突出校园严肃规整、庄重的学院气氛,以及学校的权威地位。但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要求我们在设计校园景观时一方面要尽力对自由性、平等性、创新性进行表达,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校的自身特色。对自由和平等的表达又要求减少空间压力,形成有效的、易于让人参与的个性空间。而学校自身特色的表达由于学校学科特色和教学历史、理念不同应当有所区别,但全国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校前区的设计中争相效仿这一模式,形成了单一的、缺乏个性特色的类同校园,这无疑是对大学精神文化的一种不尊重。其实,在大多数在校前区规划上已经是轴对称形式的学校,其中的景观设计更要避免常见的加剧这种对称的问题。例如有的景观设计中左边一个柱头,右面必须也有个柱头;左边一个树池,右面必须也有树池。为了整治这种问题,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如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在其轴对称的校前区设计上,把主要校园道路分列两边,中间空出大面积草坪,上面分布了斜线交叉布置的人行道,既体现了学校的庄重气氛,又不失灵活、自由的校园风采。
二、道路景观设计死板、单一
校园道路主要是指校园的内部车行和人行空间,这些空间除了具有交通和穿越的功能外,同时也承载着营造校园交往空间的任务,对交往空间的创造,有助于学生和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获得更多的体验,结识新的人群,学习新的观点,从而对创新性、自由性、平等性有所体现。而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道路景观设计死板,往往一通到底,做不到开合有序并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无法促进师生在此交流,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表达不够。为此,可以在道路两边和教学楼或学生公寓之间开辟小广场和绿地空间,用以增加其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之间开展交流。
三、校园边界与周边的强制性分割
大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大学校园的学生基本都处于20岁左右,他们年轻、有活力,喜欢新鲜事物,主观上希望与更多的人交往 。当今的大学新建校区通常建在一起,形成规模较大的大学城,各个高校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为这种开放性提供了现实的便利条件。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新建校区都竖立着高高的围墙,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用地范围内,这种封闭的、内向的大学,会使学生丧失很多学习机会,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束缚性,丧失了交流的机会,同时也等于丧失了进步的机会。其实,世界很多著名大学为了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都取消了围墙,例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使学校真正成为了一片社区式的教育机构,真正表达了自由、平等的大学精神文化。
四、景观小品个性不足
虽然世界各地的大学具有人类文明的共同渊源,都具有大学的文化,但是每个大学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形成各自所独有的特色文化传统、风格、办学宗旨等,同时还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自然资源,这些都成为它区别于其他校园的特征。而现在许多校园景观,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来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很多大学内随处可见的名人雕像、名人篆刻石,对文化挖掘甚少,几乎只是简单的堆砌。名人雕像不是胸像就是全身像,只是人物不同。而名人篆刻更是几乎千篇一律地刻于静石上,只是内容不同。根据问卷调研发现,80%以上的学生不会去关注这些名人像与篆刻。而每个人物雕塑,其实都是一尊变相的偶像;每一句名人篆刻,其实也都是一句变相的教学条。学生对于名人像与篆刻的这种忽视,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消极的作用,违背了大学教育的精神文化。所以笔者认为,在高校新校区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少用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观小品,如果要用,可以换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例如斯坦福大学的人物雕塑,雕塑家把每一个著名人物都赋予了一种生动的形态,使之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有效地与大学整体景观建设融为一体。
五、结语
本文首先把校园景观进行了分区,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对成、渝两地多所新建校区按照所分区域进行了类比研究,并分析、总结出了校园景观无法表达大学精神文化的常见问题。最后,通过国内外相关优秀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决,对校园景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
[2]扬·盖尔.交往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3]周逸湖,宋泽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刘更,男,本科,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孙志慧,女,硕士研究生,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