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活着》中的苦难与超脱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9974
◎周海珠

  试论《活着》中的苦难与超脱

  ◎周海珠

  《活着》以一位老人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全文弥漫着苦难与死亡的氛围,可讲述的却是一个有关于活着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活着的本质意义,即人不是为外物,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在福贵短暂而曲折的一生中,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不幸,他没有以懦夫的姿态去逃避,而是在苦难的锤炼下活得愈发坚韧平和。人生漫漫数十载,我们都无法回避生活长途里涌现的所有波澜,唯有坦然接受一切得意与失意,以努力活着的方式来回应,才能走出泥沼的困顿,迎来自我的全新超脱。

  《活着》 人生 苦难 超脱

  《活着》是余华老师最为触动人心的代表作之一,他于开篇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正如他所言,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大喜大悲,他的确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福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家业殷实,生活从来都是一帆风顺。那时的他对“活着”的理解也很简单,便是挥霍钱财,游戏人生。因为滥赌,他败光了整份家业,从阔少爷陡然转变为底层百姓。生活的不幸在这刻初现端倪,就在他逐渐安定下来时,又不幸被抓去做了壮丁,在战场的机枪流弹中挣扎求生。最终,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乡,可等待他的,却又是冗长而悲苦的后生。

  在福贵回乡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从解放战争到人民公社、大跃进,从“文革”到改革开放,这一系列的时代变迁都是整个新中国成长的缩影。在小说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时代对于每个处于它之中的个体的深刻影响。春生、龙二和队长这样的人都被裹挟在宿命中,活得没有自我,活得毫无生气,而唯独福贵在历经命运的数起波澜后活得越发超脱自在。

  在《活着》中,余华几乎把种种生活的苦难都堆砌在了福贵一人的身上,有庆、凤霞、家珍、二喜和苦根相继离去,命运徒留他一人孤伶伶地活着。在如此强烈的死亡旋律中,他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没有自堕自弃地沉沦,更没有哭天抢地地咒骂,而是背负起接踵而至的苦难,以一种更加平和坚韧的姿态来承受命运的锤炼,由此,获得了自我生命的超脱,他的确是平凡生活里的一位“英雄”。或许有的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纵观福贵曲折的一生,这种勇气在他的身上显得愈发可敬。也正如余华先生曾讲,“活着”这一词本身便充满了力量,但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们相信,在那些充满苦难的岁月里,也曾闪现过温情和甜蜜,纵使是转瞬即逝的刹那,足以

  填满福贵的回忆。这或许也是生活的本质: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数次迎接苦难的造访,可再难挨的日子里,都会闪现一丝温暖来慰藉我们荒漠的心,给予我们生活下去的勇气。我们要做的,便是坦然地活着,珍惜当下,唯有活着本身。

  在人生暮年之际,福贵与一头年迈的老牛相依,他已孑然一身,了无牵挂。袅袅炊烟在乡野间腾起,黄昏落幕,福贵跌宕的一生就快走到尽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正如他所唱到的那样,人生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愿景,或渺小或宏大,而当历经生活的千帆后,才会领悟出“活着”最本质的真谛。在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对于人生历程的展现也有着这般刻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时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如浮萍,老年孤寂悲戚,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活着》与其有着类似的笔触,但《活着》在主人公命运的脉络下又饱含着另一番哲思深意:当苦难逝去,人生垂暮,福贵依然通达地活着,生活的洗礼使他活得越发超脱从容,此时的福贵已然是个生活的“智者”。

  随着时代洪流的变迁,福贵的人生卷轴逐渐铺展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愈加深入地了解福贵的一生。此时,我们便愈加不觉得自己只是一位旁观者,而是一位探求者,甚至参与者。我们作为真实存在的人,或许也会遇到与福贵相似的人生转折或波动,在阅读福贵的故事的同时,我们会感同身受,会保持一颗同情牵挂之心,深入其中,与他共甘同苦。每当好运眷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宽慰;当不幸降临他时,我们会黯然伤悲;苦难的锤顿和主人公心境的超脱,让人倍感真实。这或许就是《活着》的魅力,让每一位阅览者为之触动。关于如何活着,活出怎样的人生,我们会有很多疑惑,纵观福贵的一生,我们在怜悯于他悲戚际遇的同时,又惊讶于他活着的勇气。从他的人生轨迹里,我们或许能探求到一丝自己的答案。

  [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徐慧媛.以笑的方式哭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J].文学界,2010(08).

  [3]黄海.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实本相和生存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4]刘秋.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J].时代文学月刊,2015(11).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周海珠,女,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